色散补偿光纤的设计和波分复用系统
第一章 光纤通信概述 | 第1-23页 |
1.1 光通信的发展及展望 | 第6-12页 |
1.1.1 光通信的概况 | 第6-7页 |
1.1.2 波分复用系统 | 第7-8页 |
1.1.3 光纤和光器件 | 第8-11页 |
1.1.4 光传输线路和光通信网 | 第11-12页 |
1.2 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关键器件 | 第12-20页 |
1.2.1 激光器 | 第12-14页 |
1.2.2 波分复用器件 | 第14-18页 |
1.2.3 光放大器 | 第18-20页 |
1.3 本文工作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光纤 | 第23-63页 |
2.1 光纤概述 | 第23-25页 |
2.2 光纤的传输原理 | 第25-30页 |
2.2.1 几何描述 | 第25-27页 |
2.2.2 波导理论 | 第27-30页 |
2.3 用波导理论设计均匀折射率光纤 | 第30-36页 |
2.3.1 波动方程及其解 | 第31页 |
2.3.2 标量近似法 | 第31-34页 |
2.3.3 矢量法 | 第34-36页 |
2.4 光纤的传输特性 | 第36-42页 |
2.4.1 带宽和色散 | 第36-39页 |
2.4.2 损耗 | 第39-41页 |
2.4.3 非线性效应 | 第41-42页 |
2.5 目前用于光网络中的主要光纤 | 第42-49页 |
2.5.1 G.652光纤 | 第43页 |
2.5.2 色散移位光纤 | 第43-44页 |
2.5.3 G.655光纤 | 第44-47页 |
2.5.4 全波光纤 | 第47页 |
2.5.5 总结 | 第47-49页 |
2.6 色散补偿光纤概述 | 第49-50页 |
2.7 色散补偿光纤的重要性能参数及对设计的要求 | 第50-53页 |
2.8 色散补偿光纤的设计 | 第53-63页 |
2.8.1 多包层光纤的标量场 | 第53-54页 |
2.8.2 边界条件与特征方程 | 第54-55页 |
2.8.3 色散补偿光纤各参量的计算 | 第55-58页 |
2.8.4 程序实现、结果分析 | 第58-63页 |
第三章 光通信系统 | 第63-100页 |
3.1 光通信网络概述 | 第63-77页 |
3.1.1 历史及展望 | 第63-64页 |
3.1.2 分类 | 第64-66页 |
3.1.3 光纤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| 第66-71页 |
3.1.4 多信道通信系统 | 第71-76页 |
3.1.5 全光通信网 | 第76-77页 |
3.2 系统设计考虑 | 第77-83页 |
3.2.1 工作波长的选择 | 第78页 |
3.2.2 元件的选择 | 第78页 |
3.2.3 中继距离与码速的关系 | 第78-80页 |
3.2.4 损耗限制系统的计算——功率预算法 | 第80页 |
3.2.5 色散限制系统的计算——上升时间预算 | 第80-83页 |
3.2.6 系统设计中引起功率代价的其他因素 | 第83页 |
3.3 波分复用系统的设计 | 第83-89页 |
3.3.1 波长的选择 | 第83-84页 |
3.3.2 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| 第84-87页 |
3.3.3 中继距离 | 第87页 |
3.3.4 功率预算 | 第87-89页 |
3.3.5 上升时间预算 | 第89页 |
3.4 波分复用系统的实现及检测 | 第89-100页 |
3.4.1 实现的波分复用实验系统 | 第89-90页 |
3.4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90-98页 |
3.4.3 后记 | 第98-100页 |
第四章 总结 | 第100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