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20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8-10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自然保护区概述 | 第11页 |
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概述 | 第11-12页 |
·养生旅游概述 | 第12-13页 |
·养生旅游的含义 | 第12-13页 |
·养生旅游的指导思想 | 第13页 |
·养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分 | 第13-15页 |
·养生旅游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·养生旅游的规划的原则 | 第16-17页 |
·养生旅游开发模式 | 第17-20页 |
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20-3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20页 |
·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2-33页 |
·评价框架模型的构建 | 第22-23页 |
·评价框架的构成 | 第23-24页 |
·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24-28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·养生旅游等级评价评分标准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·项目综合评价 | 第30-33页 |
·分项目评价 | 第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 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评估指标 | 第34-55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4-37页 |
·评价指标及标准研究 | 第37-53页 |
·旅游条件 | 第37-45页 |
·旅游基础 | 第45-46页 |
·养生需求 | 第46-52页 |
·养生产品 | 第52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4 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评估方法 | 第55-86页 |
·构造判断矩阵及计算指标权重 | 第55-66页 |
·权重分析 | 第66-69页 |
·项目层 | 第66-67页 |
·因素层 | 第67-68页 |
·指标层 | 第68-69页 |
·评分表及评价结果分等定级 | 第69-70页 |
·评分表格的制定 | 第69-70页 |
·分等定级 | 第70页 |
·指标主成分分析 | 第70-84页 |
·景观条件因素层 | 第71-73页 |
·社区条件因素层 | 第73-75页 |
·经费条件因素层 | 第75-77页 |
·管理条件因素层 | 第77-79页 |
·养生环境因素层 | 第79-81页 |
·养生活动因素层 | 第81-83页 |
·主成分分析简化结果 | 第83-84页 |
·小结 | 第84-86页 |
5 护区案例研究 | 第86-109页 |
·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研究与发展规划 | 第86-98页 |
·研究地概况 | 第86-91页 |
·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91-94页 |
·牡丹峰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建议 | 第94-98页 |
·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研究与发展规划 | 第98-108页 |
·研究地概况 | 第98-103页 |
·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养生旅游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·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建议 | 第105-108页 |
·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7页 |
附录 | 第117-12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6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-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