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English Catalog | 第12-16页 |
1 绪论 | 第16-33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9-27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2-2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7页 |
·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| 第27-3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内容结构 | 第28-31页 |
·研究创新之处 | 第31-33页 |
2 碳金融市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33-44页 |
·碳金融市场内涵 | 第33-37页 |
·碳金融市场概念 | 第33页 |
·碳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框架 | 第33-35页 |
·碳金融市场分类 | 第35-37页 |
·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内涵 | 第37-38页 |
·市场机制 | 第37页 |
·发展机制 | 第37-38页 |
·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 | 第38页 |
·相关理论基础 | 第38-43页 |
·碳排放权交易理论 | 第38-40页 |
·环境金融理论 | 第40-41页 |
·金融市场发展理论 | 第41-43页 |
·期货市场理论 | 第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3 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启示 | 第44-60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| 第44-54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结构现状 | 第44-45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体系 | 第45-50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交易规模 | 第50-52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交易价格 | 第52-54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54页 |
·市场分立 | 第54页 |
·政策风险 | 第54页 |
·交易成本巨大 | 第54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| 第54-56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情景假设 | 第55-56页 |
·《京都议定书》第二承诺期供需分析及预测 | 第56页 |
·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| 第56-58页 |
·对我国以发展自愿减排市场为先的启示 | 第57页 |
·对我国以政府引导为先的启示 | 第57-58页 |
·对我国以发展国内市场为先的启示 | 第58页 |
·对我国以发展基础金融产品为先的启示 | 第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4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| 第60-79页 |
·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 | 第60-67页 |
·中国CDM市场发展现状 | 第60-64页 |
·中国自愿碳市场发展现状 | 第64-65页 |
·中国碳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| 第65-67页 |
·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67-72页 |
·宏观政策、制度方面 | 第67-69页 |
·微观碳金融市场体系方面 | 第69-70页 |
·微观CDM市场方面 | 第70-72页 |
·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SWOT分析 | 第72-77页 |
·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优势 | 第72-74页 |
·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劣势 | 第74-75页 |
·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机遇 | 第75-76页 |
·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威胁 | 第76-77页 |
·SWOT趋势分析 | 第77-7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5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| 第79-96页 |
·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| 第79页 |
·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设计的原则 | 第79-80页 |
·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设计的需求分析 | 第80-81页 |
·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构建 | 第81-94页 |
·碳金融市场供求机制 | 第81-84页 |
·碳金融市场价格机制 | 第84-88页 |
·碳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| 第88-90页 |
·碳金融市场风险机制 | 第90-91页 |
·碳金融市场监管机制 | 第91-94页 |
·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功能 | 第94-9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6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期货定价机制 | 第96-112页 |
·碳金融市场引入期货定价方法的理论假设 | 第96页 |
·碳金融市场ARIMA模型实证分析 | 第96-102页 |
·模型介绍与数据预处理 | 第96-99页 |
·模型的识别和定阶 | 第99-100页 |
·模型的参数估计 | 第100页 |
·模型的论断与检验 | 第100-101页 |
·模型的预测 | 第101-102页 |
·碳金融市场CER期货定价功能的实证分析 | 第102-106页 |
·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·单位根检验 | 第103-104页 |
·Granger因果检验 | 第104-105页 |
·协整检验和ECM误差修正模型 | 第105-106页 |
·碳金融市场EUA与CER期货价格的实证分析 | 第106-110页 |
·EUA期货价格与CER期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·单位根检验 | 第107-108页 |
·Granger因果检验 | 第108-109页 |
·协整检验和ECM误差修正模型 | 第109-110页 |
·引入期货定价机制的总体评价 | 第110-11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7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风险度量机制 | 第112-124页 |
·碳金融市场风险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·在险值模型、分布模型和GARCH族模型 | 第113-116页 |
·在险值模型 | 第113-114页 |
·t分布模型 | 第114页 |
·广义误差分布(GED)模型 | 第114-115页 |
·GARCH族模型 | 第115-116页 |
·GARCH-VaR模型度量碳金融市场风险的实证分析 | 第116-122页 |
·样本选取与检验 | 第116-118页 |
·碳金融市场GARCH族模型估计 | 第118-120页 |
·碳金融市场VaR值分析 | 第120-122页 |
·实证结果经济学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3-124页 |
8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政策保障体系 | 第124-132页 |
·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法律监管体系 | 第124-127页 |
·制定碳排放交易法 | 第124页 |
·制定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 | 第124-125页 |
·制定基础性法律法规 | 第125-126页 |
·建立监管体系 | 第126-127页 |
·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市场体系 | 第127-129页 |
·建立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交易机制 | 第127页 |
·逐步完善场内交易市场 | 第127页 |
·场外自愿碳减排市场长期存在 | 第127-128页 |
·创新市场交易工具 | 第128页 |
·培育国际碳金融中心 | 第128-129页 |
·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金融体系 | 第129-130页 |
·设立政府绿色碳基金 | 第129页 |
·促使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服务 | 第129页 |
·建立权威性注册与结算平台 | 第129-130页 |
·培养第三方核证机构 | 第130页 |
·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机制的技术体系 | 第1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结论 | 第132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41页 |
附录A | 第141-142页 |
附录B | 第142-1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1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53-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