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概念及正当性 | 第16-26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含义和特征 | 第16-19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含义 | 第16-17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特征 | 第17-19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合宪性 | 第19-22页 |
·契合《宪法》的司法控制和分权制衡原则 | 第19-20页 |
·契合《宪法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原则 | 第20-21页 |
·契合《宪法》的程序参与原则 | 第21-22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理论渊源 | 第22-26页 |
·破窗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经济性理念 | 第23-24页 |
·公共信托人理念 | 第24页 |
·公益诉讼理念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我国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现状 | 第26-35页 |
·我国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法律规定 | 第26-28页 |
·适用的案件 | 第26-27页 |
·没收的对象 | 第27页 |
·申请和决定主体 | 第27页 |
·管辖法院和审判方式 | 第27-28页 |
·救济程序 | 第28页 |
·我国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与国际条约的契合 | 第28-30页 |
·实现了与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》的衔接 | 第28-29页 |
·实现了与《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》的衔接 | 第29-30页 |
·实现了与联合国反恐公约的衔接 | 第30页 |
·我国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缺陷 | 第30-35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适用范围不全面 | 第30-32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审前程序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审判程序不完善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域外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借鉴 | 第35-42页 |
·英美法系国家财产没收程序 | 第35-38页 |
·美国民事没收制度 | 第35-36页 |
·英国《犯罪收益追缴法》 | 第36-37页 |
·新加坡单独没收制度 | 第37-38页 |
·大陆法系国家财产没收程序 | 第38-39页 |
·德国财产没收程序 | 第38-39页 |
·日本财产没收程序 | 第39页 |
·域外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9-42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需遵循比例原则 | 第40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需遵循禁止任意诉讼原则 | 第40-41页 |
·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需遵循正当程序原则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我国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完善 | 第42-54页 |
·明确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适用范围 | 第42-44页 |
·明确并扩大涉案财产的没收范围 | 第42-43页 |
·扩大适用案件的范围并设定最低的涉案金额 | 第43页 |
·扩大利害关系人的范围 | 第43-44页 |
·完善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审前程序 | 第44-46页 |
·适当扩大申请主体的范围 | 第44-45页 |
·设立财产调查程序并完善财产保全措施 | 第45-46页 |
·设置告知或者是送达程序 | 第46页 |
·完善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审判程序 | 第46-48页 |
·降低证明标准 | 第47-48页 |
·保障所有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 | 第48页 |
·健全未定罪财产没收程序的配套措施 | 第48-54页 |
·引入不当得利制度 | 第49页 |
·成立专门的财产没收程序调查机构 | 第49-50页 |
·加强反洗钱和反恐怖犯罪的立法以及监督 | 第50-52页 |
·构建资产分享机制,加强国际协助与合作 | 第52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