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5页 |
| ·汞 | 第9-11页 |
| ·汞的性质及用途 | 第9-10页 |
| ·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及迁移 | 第10页 |
| ·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
| ·汞污染现状及相关标准 | 第11页 |
| ·水溶液中汞的分离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| ·植物治理法 | 第12页 |
| ·吸附法 | 第12-13页 |
| ·离子交换法 | 第13页 |
| ·聚巯基功能化的氧化铝薄膜 | 第13页 |
| ·纳米多孔吸附材料 | 第13-14页 |
| ·冠醚-硫醚类 | 第14页 |
| ·高分子螯合纤维 | 第14页 |
| ·萃取法 | 第14-15页 |
| ·汞离子吸附剂配体的有关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| ·巯基配位体 | 第17页 |
| ·吡啶-2,6-二氨基乙硫醇 | 第17-18页 |
| ·苯-2,6-二氨基乙硫醇 | 第18-19页 |
| ·活性炭研究进展 | 第19-22页 |
| ·活性炭概述 | 第19页 |
| ·活性炭的制备 | 第19-20页 |
| ·活性炭改性 | 第20-21页 |
| ·活性炭的理化性质 | 第21-22页 |
| ·除汞材料的选择 | 第22-23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主要目的、内容及意义 | 第23-25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实验方法 | 第25-32页 |
| ·实验仪器、设备以及主要试剂 | 第25-26页 |
| ·实验设备及主要测试仪器 | 第25-26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6页 |
| ·测试方法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6-32页 |
| ·巯基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| ·探索吸附剂制备最佳条件 | 第27-28页 |
| ·吸附动力学实验 | 第28页 |
| ·吸附等温线实验 | 第28页 |
| ·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其他金属离子及 Cl-存在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FMTA 在真实 PVC 废液中吸附实验 | 第29页 |
| ·FMTA 脱附再生实验 | 第29-30页 |
| ·吸附材料的表征 | 第30-32页 |
| 第三章 表征分析结果 | 第32-41页 |
| ·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表征 | 第32-33页 |
| ·FMTA 吸附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(BET) | 第33-34页 |
| ·FMTA 吸附剂 X 射线荧光分析仪(XRF)表征 | 第34-35页 |
| ·FMTA 吸附剂 X 射线衍射仪(XRD)表征 | 第35-36页 |
| ·热重-差热(TG/DTA)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FT-IR 表征 | 第37-38页 |
| ·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·EDS 能谱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第四章 汞在 FMTA 上的吸附性能分析 | 第41-65页 |
| ·吸附剂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| 第41-44页 |
| ·活性炭氧化前后表面酸性含氧基团的测定 | 第41页 |
| ·TMMPS 与氧化活性炭共聚缩合条件的优化 | 第41-44页 |
| ·吸附动力学研究 | 第44-55页 |
| ·FMTA 吸附剂内的传质过程研究 | 第44-52页 |
| ·拟一阶动力学方程拟合 | 第52-53页 |
| ·拟二阶动力学方程 | 第53-55页 |
| ·吸附等温线研究 | 第55-58页 |
| ·Langmuir 方程拟合 | 第55-56页 |
| ·Freundlich 方程拟合 | 第56-58页 |
| ·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·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| ·pH>1 条件下 FMTA 的吸附性能 | 第60-61页 |
| ·pH<1 情况下 FMTA 的吸附性能 | 第61-62页 |
| ·Cl-及竞争离子存在时对 FMTA 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| ·真实废液中吸附实验 | 第63-64页 |
| ·FMTA 脱附与再生 | 第64-65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·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·展望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|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3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