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行政法论文--文教、卫生管理法令论文

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20页
导论第20-37页
 一、问题的由来第20-25页
 二、选题意义第25-28页
 三、研究现状第28-32页
 四、研究方法第32-33页
 五、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第33-37页
第一章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37-49页
 第一节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·国内外法律文件中的定义第37-38页
 第二节 对现行定义的分析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·关于“非物质”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关于“遗产”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·关于“各族”第40-41页
 第三节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41-44页
 第四节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·历史价值第44页
       ·文化价值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·审美价值第45页
       ·公益价值第45-46页
 第五节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辨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·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、与“物质文化遗产”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·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与“精神文化遗产”第47页
       ·原生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7-49页
第二章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49-68页
 第一节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第49-50页
 第二节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态更具有多样性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强的濒危性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传承文化、延续民族语言的双重功能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参与感更强第53页
 第三节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理依据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·《联合国宪章》与人类共同遗产权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《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》与文化人权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》与文化人权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《联合国原住民族权利宣言》等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第56-57页
 第四节 我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实践第57-64页
       ·国家级法规文件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·部级法规文件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·地方性法规第63-64页
 第五节 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问题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·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回避民事法律保护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·《非物质文化遗产》法规衔接上的问题第66页
       ·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性质的争议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·小结第67-68页
第三章 雷山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研究第68-96页
 第一节 雷山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·雷山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方案第68页
       ·雷山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·雷山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工艺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族鼓藏节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年节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族芦笙制作工艺、雷山苗族芦笙舞、雷山苗族铜鼓舞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族服饰刺绣制作工艺、雷山苗族织锦工艺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族银饰锻造工艺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族飞歌、雷山苗族酒礼歌(省)、雷山苗族噶百福(省)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族医药第72页
 第二节 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大成者——西江千户苗寨鼓藏节第72-79页
       ·鼓藏节的起源和历史第73页
       ·主要仪式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·西江千户苗寨鼓藏节的传承现状第75-79页
 第三节 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流变及评价第79-86页
       ·生产方式的转变决定生活方式的转变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实例——“西江模式”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以名人效应和政府介入为契机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以政府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以“政府主导+公司经营+群众参与”为模式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·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第84-86页
 第四节 调研的结论第86-96页
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亮点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·雷山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性问题分析第88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传统工艺美术的被动式传承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节庆礼仪快餐化、程式化、舞台化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创新的前提是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DNA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不明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“保护性开发”的分析第92-96页
第四章 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法保护模式第96-103页
 第一节 纳西东巴纸专利无效案第96-97页
 第二节 18管芦笙专利权案第97-99页
 第三节 现有保护模式的分析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·公法保护模式的效果分析第99页
       ·私法保护模式的效果分析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·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性质分析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·社会法保护模式下的权利主体认定第101-103页
第五章 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第103-112页
 第一节 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法律框架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  ·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·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殊保护制度的特征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权利主体的不确定性和群体性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权利客体控制状态的半公开性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保护时间无一定期限性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权利的多元性目标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·权利主体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·客体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·权利内容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署名权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文化尊严权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使用权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事先告知同意权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获得帮助权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无期限保护权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·小结第106-107页
 第二节 配套制度设计第107-112页
       ·完善传承保护体系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·构建利用价值体系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·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的社群建立起自我管理系统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·构建保护协调及专家咨询体系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·构建数据库保护体系第111-112页
第六章 研究结果和建议第112-117页
 第一节 研究结果第112-114页
 第二节 制度设计及完善建议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·强化名录保护制度,规范名录的管理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·规定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·组建专家委员会第115页
       ·完善传承人认定条件的建议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督查常规化的建议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·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与相关法律衔接的建议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与《专利法》的衔接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与《商标法》的衔接第1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与《著作权法》和制订中的《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》的衔接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·《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》的立法建议第117页
结语第117-118页
参考文献第118-125页
致谢第125-126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6页

论文共12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二战海军史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胡仁乌力格尔生成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