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--第Ⅲ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--镧系元素(稀土元素)的无机化合物论文

La0.7Sr0.3MnO3及改性La0.7Sr0.3MnO3的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特性

作者简介第1-4页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13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3-27页
   ·引言第13-14页
   ·镧锰氧化物的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·镧锰氧化物的晶体结构第16-18页
     ·纯净镧锰氧化物的晶体结构第16页
     ·钙钛矿晶体结构的畸变第16-18页
   ·镧锰氧化物的磁学特性及电导特性第18-20页
     ·A 位掺杂对 LaMnO_3磁学特性和电学特性的影响第18-20页
     ·B 位掺杂 LaMnO_3的磁学特性第20页
   ·Sr 掺杂镧锰氧化物的制备方法第20-25页
   ·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5-27页
     ·选题的意义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6-27页
第二章 微波吸收的理论基础第27-41页
   ·电磁参数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相对复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因子第27页
     ·相对复磁导率及磁损耗因子第27-28页
   ·吸波材料吸波的基本原理第28-29页
     ·阻抗匹配特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·衰减特性第29页
   ·电磁损耗机制第29-34页
     ·磁损耗机制第29-32页
     ·电损耗机制第32-33页
     ·自由载流子吸收第33-34页
   ·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第34-38页
     ·以金属为衬底的单层吸波材料的反射系数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有负载单层吸波材料模型中微波与微波吸收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多层吸波材料对电磁波的反射系数第36-38页
   ·电磁参数的测量第38-41页
第三章 实验方案与研究方法第41-51页
   ·实验方案的设计第41-43页
     ·实验试剂及设备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实验工艺流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固相法制备 La_(0.7)Sr_(0.3)MnO_3第42页
       ·固相法制备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(3±δ)(TM=Fe、Co 或 Ni)第42-43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43-51页
     ·样品的物相、形貌、组分及粒度分析第43-46页
     ·样品静态磁学性能分析第46页
     ·样品动态电磁性能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·弓形法测量微波反射损耗特性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·弓形法测试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弓形法测试原理第50-51页
第四章 微波吸收材料的理论计算及仿真第51-71页
   ·理论基础第51-52页
     ·Matlab 理论计算第51页
     ·HFSS 计算仿真第51-52页
   ·样品制备第52-53页
     ·Fe_3N 粉体的制备及羰基铁粉第52页
     ·镀镍空心微球的制备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吸波剂/环氧—聚酰胺复合涂层的制备第53页
     ·样品的测量第53页
   ·样品的表征第53-56页
     ·晶体结构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样品的微观形貌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·粉体样品的微观形貌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·吸波剂/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第55-56页
   ·复合涂层样品的电磁参数第56-63页
     ·Fe_3N/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第56-58页
     ·镀镍空心微球的电磁参数第58-61页
     ·羰基铁粉/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的电磁参数第61-63页
   ·复合材料的微波反射损耗特性第63-69页
     ·微波反射损耗的理论模型第63-65页
     ·复合材料的微波反射损耗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·Fe_3N/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理论计算及实验结果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·镀镍空心微/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理论计算及实验结果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·羰基铁粉/环氧树脂复合涂层理论计算及实验结果第67-69页
   ·总结第69-71页
第五章 合成温度对 La_(0.7)Sr_(0.3)MnO_3电磁特性和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第71-89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粉体的制备与表征第71页
     ·实验过程第71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粉体的表征第71页
   ·样品的表征第71-74页
     ·物相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·能谱分析及微观形貌第72-74页
   ·电磁特性第74-85页
   ·微波吸收特性第85-88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阻抗匹配特性及损耗系数第85-86页
     ·微波反射损耗特性第86-88页
   ·总结第88-89页
第六章 球磨时间对 La_(0.7)Sr_(0.3)MnO_3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第89-109页
   ·实验过程第89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粉体的制备第89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粉体的表征第89页
   ·前躯体的表征第89-93页
     ·物相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 ·前躯体的形貌第90页
     ·前躯体的粒度分布第90-93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表征第93-98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晶体结构第93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扫描电镜图第93-95页
     ·S0 样品的能谱分析图第95-96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粒度分布第96-98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电磁特性第98-105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介电特性第98-100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磁特性第100-105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微波吸收特性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阻抗及损耗系数第105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O_3样品的微波反射损耗特性第105-10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7-109页
第七章 过渡金属 Fe、Co 或 Ni 掺杂对 La_(0.7)Sr_(0.3)MnO_3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第109-147页
   ·实验过程第109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粉体的制备第109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粉体的表征第109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样品的表征第109-116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样品的晶体结构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样品的扫描电镜图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样品的能谱分析第115-116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Fe_χO_3样品的电磁特性第116-124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Fe_χO_3样品的介电特性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Fe_χO_3样品的磁特性第118-124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Co_χO_3样品的电磁特性第124-130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Co_χO_3样品的介电特性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Co_χO_3样品的磁特性第125-130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Ni_χO_3样品的电磁特性第130-136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Ni_χO_3样品的介电特性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Ni_χO_3样品的磁特性第131-136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样品的电磁损耗因子第136-138页
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样品的微波吸收特性第138-145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阻抗及损耗系数第138-141页
     ·La_(0.7)Sr_(0.3)Mn_(1-χ)TM_χO_3的微波反射损耗第141-145页
   ·本章总结第145-147页
第八章 总结与展望第147-151页
   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47-149页
   ·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49-150页
   ·今后工作的设想及建议第150-151页
致谢第151-153页
参考文献第153-16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基金项目第169-171页

论文共1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3G长期演进系统中调度算法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
下一篇:不确定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及可靠性预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