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图索引 | 第12-14页 |
表索引 | 第14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23页 |
·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7-20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8-20页 |
·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2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逻辑起点 | 第23-37页 |
·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问题的理论研究综述 | 第23-29页 |
·新古典增长理论下的均衡增长路径及经济趋同观 | 第23-24页 |
·发展经济学的均衡增长路径及整体推进模式 | 第24-25页 |
·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路径及二元结构的形成 | 第25-27页 |
·新增长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发散论 | 第27页 |
·时间维度下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·空间集聚与区域差距 | 第28-29页 |
·土地整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9-32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 | 第30-32页 |
·土地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| 第32-34页 |
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32-33页 |
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33-34页 |
·土地整治对城乡统筹的作用 | 第34-35页 |
·本文的逻辑起点 | 第35-37页 |
3 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逻辑关系分析 | 第37-65页 |
·土地整治的相关概念及内容阐释 | 第37-45页 |
·相关概念 | 第37-39页 |
·土地整治的类型 | 第39-41页 |
·土地整治的目标 | 第41-45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| 第45-54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| 第45-49页 |
·内涵一:区域经济增长 | 第49-50页 |
·内涵二:区域差距缩小 | 第50-51页 |
·内涵三:区际互动增强 | 第51-52页 |
·内涵四: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| 第52-54页 |
·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论分析 | 第54-63页 |
·区域“土地——经济”关系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土地资源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 | 第56-58页 |
·区位选择、规模经济与区域土地利用 | 第58-61页 |
·要素流动、产业转移与区际互动 | 第61-63页 |
·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 | 第63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4 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| 第65-88页 |
·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——基于三要素模型的解释 | 第65-71页 |
·三要素模型的假设条件 | 第65-67页 |
·要素动态均衡分析 | 第67-70页 |
·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解释 | 第70-71页 |
·土地整治缩小区域差距的机理——基于存量一流量模型的解释 | 第71-77页 |
·土地市场存量——流量模型及其改进 | 第72-75页 |
·土地整治对发达地区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 | 第75-76页 |
·土地整治对欠发达地区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 | 第76-77页 |
·土地整治促进产业转移的机理 | 第77-82页 |
·转出地:土地整治与产业升级 | 第78-80页 |
·转入地:土地整治与产业承接 | 第80-81页 |
·土地整治对产业转移全过程的促进作用 | 第81-82页 |
·土地整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 | 第82-86页 |
·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| 第83-84页 |
·土地整治的区域生态功能分析 | 第84-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5 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设置及实证模型构建 | 第88-99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度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方法 | 第88-94页 |
·分解指标一:区际经济协调度 | 第89-92页 |
·分解指标二:经济环境协调度 | 第92-93页 |
·综合指标:区域经济协调度 | 第93-94页 |
·土地整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协整分析方法 | 第94-97页 |
·序列平稳性检验 | 第95-96页 |
·序列协整性检验 | 第96页 |
·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| 第96-97页 |
·土地整治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双对数回归模型 | 第97-98页 |
·模型的构建 | 第97-98页 |
·模型的经济解释 | 第9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6 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——以山东省为例 | 第99-126页 |
·土地利用和土地整治现状 | 第100-108页 |
·土地利用结构及特点 | 第100-103页 |
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·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现状 | 第105-108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——基于协调度的测算结果 | 第108-114页 |
·数据来源及东、中、西部的划分 | 第108-110页 |
·省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协调度测算结果 | 第110-111页 |
·东、中、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度测算结果 | 第111-114页 |
·土地整治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回归分析 | 第114-121页 |
·省域范围内的回归结果 | 第114-118页 |
·东、中、西部的回归结果 | 第118-121页 |
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121-124页 |
·经济协调程度不一,中部高于东、西部 | 第121-123页 |
·全省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不明显 | 第123-124页 |
·西部地区土地整治的作用尚未体现 | 第1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7 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| 第126-139页 |
·差异化: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,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 | 第126-130页 |
·落实区域总体规划,实施东中西部梯度整治 | 第126-127页 |
·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,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 | 第127-130页 |
·市场化:增减挂钩指标跨区域市场化配置 | 第130-133页 |
·增减挂钩指标的跨地区流转 | 第130-132页 |
·增减挂钩指标的市场化配置 | 第132-133页 |
·空间一体化: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地非均衡布局 | 第133-135页 |
·宏观层面的产业承接地点轴布局模式 | 第133-134页 |
·微观层面的产业园区布局模式 | 第134-135页 |
·生态化:土地生态化整治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| 第135-138页 |
·土地生态化整治 | 第135-137页 |
·构建土地整治生态补偿机制 | 第137-1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8-139页 |
8 总结与展望 | 第139-142页 |
·研究总结 | 第139-140页 |
·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附录 | 第142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54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4-155页 |
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55-156页 |
后记 | 第156-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