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基本理论 | 第9-20页 |
·诽谤侵权指向性的含义 | 第9-11页 |
·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标准 | 第11-17页 |
·指名道姓的直接身份认定 | 第11-12页 |
·含沙射影的间接身份认定 | 第12-15页 |
·对群体诽谤的身份认定 | 第15-17页 |
·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证明责任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英美法系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| 第20-25页 |
·英美法系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立法实践 | 第20-22页 |
·英美法系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司法实践 | 第22-25页 |
·沙利文诉《纽约时报》案 | 第22-23页 |
·哈里.F.肯尼迪诉《华盛顿邮报》案 | 第23-24页 |
·福赛特巴比斯公司诉莫里斯和布雷迪诉奥特维报纸公司案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我国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 | 第25-30页 |
·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立法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25-27页 |
·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的司法实践与存在问题 | 第27-30页 |
·直接且排他的指向性认定标准,导致原告举证责任过高 | 第27-28页 |
·将“对号入座的指向性”作为抗辩事由,抗辩理由过于广泛 | 第28-29页 |
·对“群体身份认定”标准的规定不明确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诽谤侵权指向性认定制度的基本思路 | 第30-34页 |
·在《民法通则》中对诽谤侵权指向性要件进行明确规定 | 第30-32页 |
·制定法律法规,规定“群体诽谤”身份认定的一般原则 | 第32-33页 |
·将诽谤侵权指向性要件纳入我国民事侵权构成要件理论 | 第33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0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