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前言 | 第9-25页 |
| ·分子印迹的一般原理 | 第9-12页 |
| ·共价键法(预组装法,preorganization) | 第10-11页 |
| ·非共价键法(自组装法,self-assembling) | 第11页 |
| ·半共价键法 | 第11-12页 |
| ·其它方法 | 第12页 |
| 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包埋法 | 第12页 |
| ·表面印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抗原决定基法 | 第13页 |
| ·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| 第13-14页 |
| ·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条件 | 第14-18页 |
| ·功能单体 | 第14-17页 |
| ·交联剂 | 第17-18页 |
| ·引发剂 | 第18页 |
| ·溶剂 | 第18页 |
| ·蛋白质分子印迹洗脱液的选择 | 第18页 |
| ·金属配位法 | 第18-21页 |
| ·蛋白质印迹技术的应用 | 第21-23页 |
| ·分离纯化领域 | 第21页 |
| ·抗体模拟物 | 第21-22页 |
| ·生物传感器 | 第22页 |
| ·药物释放领域 | 第22-23页 |
| ·模拟酶催化 | 第23页 |
| ·蛋白质印迹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| 第23-24页 |
| ·蛋白质印迹技术存在的问题 | 第23页 |
| ·蛋白质印迹技术的前景展望 | 第23-24页 |
| ·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| 第24-25页 |
| 2 辅助识别聚合物链的合成 | 第25-30页 |
| ·引言 | 第25-26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6-27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26页 |
| ·Y-CD的改性 | 第26页 |
| ·PVA的改性 | 第26页 |
| ·合成γ-CD与PVA的组装体 | 第26-27页 |
| ·γ-CD与PVA组装体的改性 | 第27页 |
| ·辅助识别聚合物链(ARPCs)的表征 | 第2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7-29页 |
| ·γ-CD-Ac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·PVA-Ac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8页 |
| ·组装体-Ac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3 金属离子对牛血清白蛋白印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| 第30-54页 |
| ·引言 | 第30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0-42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30-31页 |
| ·试剂的配制 | 第31-32页 |
| ·空白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| ·牛血清白蛋白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33页 |
| ·金属离子对MIP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| ·ARPCs对MIP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| ·蛋白质MIP的制备条件研究 | 第37-40页 |
| ·BSA与BHb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40页 |
| ·聚合物吸附量的测定 | 第40-41页 |
| ·聚合物吸附动力学实验 | 第41页 |
| ·聚合物竞争吸附实验 | 第41页 |
| ·SDS-PAGE电泳检测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情况 | 第41页 |
| ·聚合物的二次吸附实验 | 第41-4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3页 |
| ·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反应机理 | 第42页 |
| ·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扫描电镜 | 第42-43页 |
| ·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检测 | 第43-48页 |
| ·印迹聚合物的竞争吸附 | 第48-49页 |
| ·印迹聚合物的动力学吸附 | 第49-50页 |
| ·SDS-PAGE电泳检测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 | 第50-52页 |
| ·印迹聚合物的二次吸附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4 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5 展望 | 第55-56页 |
| 6 参考文献 | 第56-64页 |
|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4-65页 |
| 8 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