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对象的概念及其范围的界定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·跨国公司R&D海外投资动机的研究 | 第12页 |
·跨国公司R&D海外投资区位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跨国公司R&D在华投资区位分布与行业分布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方法、目标与文章的结构安排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·文章的结构安排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跨国公司在华R&D投资行业分布的现状分析 | 第18-29页 |
·在华R&D机构行业分布情况 | 第18-22页 |
·行业分布总体概况 | 第18-20页 |
·行业分布的地区结构 | 第20-21页 |
·行业分布的来源国结构 | 第21-22页 |
·主要行业的比较分析 | 第22-28页 |
·跨国公司在华R&D机构行业间投资方式的比较 | 第22-24页 |
·跨国公司在华R&D投资行业间成立年份的比较 | 第24-25页 |
·我国国内R&D机构总数行业间年增长速度比较 | 第25-26页 |
·相关企业在华产出的行业间比较 | 第26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跨国公司R&D机构在华投资的理论依据 | 第29-37页 |
·基于跨国公司在华R&D投资动机的理论依据 | 第29-31页 |
·供给驱动型理论:辅助生产理论 | 第29页 |
·需求驱动型理论:国际产品周期理论;分散集中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战略主导型理论:国际生产理论;技术开发和技术增长理论 | 第30-31页 |
·跨国公司在华R&D机构行业分布集中的理论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理性选择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跟进行为模型 | 第32页 |
·基于某一行业的跨国公司R&D在华区位分布理论 | 第32-36页 |
·工业区位论 | 第33页 |
·经济发展水平论 | 第33页 |
·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| 第33-34页 |
·投资诱发要素组合论 | 第34页 |
·跨国投资区位的OL或FL模型 | 第34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跨国公司在华R&D投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 | 第37-57页 |
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| 第37-51页 |
·变量的选取、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37-42页 |
·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2-45页 |
·因子分析 | 第45-51页 |
·基于三大制造业的行业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| 第51-55页 |
·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51-53页 |
·逐步回归分析比较 | 第53-55页 |
·实证结果与讨论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基于跨国公司在华R&D机构行业分布的地区差异性实证分析 | 第57-69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57-60页 |
·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择 | 第57-58页 |
·数据处理与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回归分析 | 第60-62页 |
·模型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因子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 | 第62-67页 |
·因子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逐步回归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实证结果与讨论 | 第66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6章 我国各地区在吸引跨国公司R&D机构的对策和建议 | 第69-72页 |
·针对国内宏观环境的政策建议 | 第69-70页 |
·扩大市场开放度,加快行业经济发展 | 第69页 |
·深化当地市场因素吸引跨国公司R&D投资 | 第69-70页 |
·进一步推进R&D新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| 第70页 |
·针对国内微观企业的政策建议 | 第70-71页 |
·高瞻远瞩,鼓励国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| 第70-71页 |
·加大跨国公司在华金融服务业的R&D投资 | 第71页 |
·完善各行各业的产业化程度,改善投资环境 | 第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结语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 | 第76-9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