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效低污染非道路卧式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—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·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非道路卧式柴油机的发展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非道路卧式柴油机市场现状 | 第13页 |
·非道路卧式柴油机技术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非道路柴油机面临的挑战 | 第15页 |
·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5-26页 |
·螺旋进气道结构及燃烧系统匹配研究 | 第15-19页 |
·冷却水套结构及其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·活塞组件动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| 第22-26页 |
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螺旋进气道结构及其流动特性影响关系研究 | 第28-50页 |
·螺旋气道参数化建模研究 | 第28-31页 |
·螺旋段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| 第28-30页 |
·直流段参数化建模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螺旋气道整体模型的生成 | 第31页 |
·流体流动的基本控制方程 | 第31-33页 |
·螺旋气道计算模型的建立及试验验证 | 第33-37页 |
·气道计算网格模型的生成 | 第33-34页 |
·边界条件与初始值的设置 | 第34页 |
·进气道稳态流动试验及计算模型的验证 | 第34-37页 |
·螺旋气道结构对流动特性影响关系研究 | 第37-47页 |
·气道最小截面几何形状对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气道入口形状和涡流室高度对气道流动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·螺旋段结构参数对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·进气门偏心率对进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·小结 | 第47-50页 |
第三章 卧式柴油机冷却水套结构及其流动特性研究 | 第50-70页 |
·卧式柴油机冷却水套结构设计 | 第50-51页 |
·冷却水套水流实验 | 第51-53页 |
·试验方案及测点布置 | 第51-52页 |
·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冷却水流动仿真模型的建立及试验验证 | 第53-54页 |
·冷却水套有限元网格模型的生成 | 第53页 |
·数学模型及初始和计算的边界条件 | 第53-54页 |
·仿真模型的验证 | 第54页 |
·CFD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9页 |
·水套整体CFD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缸体水套CFD分析 | 第56-58页 |
·缸盖水套CFD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缸盖上水孔流量分析 | 第59页 |
·冷却水套结构对卧式柴油机冷却水流动影响 | 第59-66页 |
·影响冷却水流动的结构参数分析 | 第59-62页 |
·冷却水套结构参数对冷却水流场的分析 | 第62-66页 |
·水套结构及水泵流量的优化 | 第66-69页 |
·水套结构的优化 | 第66-68页 |
·水泵流量的优化 | 第68-69页 |
·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四章 活塞组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| 第70-104页 |
·相关理论简介 | 第70-77页 |
·活塞动力学的控制方程 | 第70-73页 |
·活塞环组动力学模型 | 第73-75页 |
·润滑油消耗模型 | 第75-77页 |
·活塞与缸套工作温度场测试 | 第77-81页 |
·活塞工作温度场的测量 | 第77-80页 |
·缸套工作温度场的测量 | 第80-81页 |
·活塞组件动力学仿真模型的边界条件及试验验证 | 第81-83页 |
·活塞体的径向刚度分布 | 第81-82页 |
·活塞与缸套热态型面 | 第82-83页 |
·缸内燃烧压力的测试 | 第83页 |
·活塞环的表面形状 | 第83页 |
·机油耗试验与仿真模型的验证 | 第83页 |
·活塞结构参数的影响关系研究 | 第83-91页 |
·配缸间隙的影响 | 第83-85页 |
·活塞头部间隙的影响关系研究 | 第85-86页 |
·活塞销偏心对二阶运动的影响 | 第86-88页 |
·活塞裙部中凸点位置对二阶运动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·基于正交方法的多因素分析 | 第89-91页 |
·活塞环组结构参数的影响关系研究 | 第91-102页 |
·活塞环开口间隙的影响 | 第91-93页 |
·活塞环切向弹力的影响 | 第93-95页 |
·活塞环背隙的影响 | 第95-97页 |
·活塞环侧向间隙对机油耗的影响 | 第97-99页 |
·活塞环摩擦表面型线对机油消耗的影响 | 第99-102页 |
·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第五章 高效低污染非道路卧式柴油机的设计 | 第104-126页 |
·设计原则与要点 | 第104-105页 |
·新型非道路卧式柴油机的总体布置 | 第105-106页 |
·燃烧系统设计与试验匹配研究 | 第106-111页 |
·燃烧室的设计与试验匹配 | 第106-108页 |
·喷油系统的试验匹配 | 第108-109页 |
·进气道的设计与试验匹配 | 第109-111页 |
·机体结构轻量化设计及研究 | 第111-117页 |
·机体结构设计 | 第111页 |
·机体结构刚度和强度研究 | 第111-117页 |
·其它系统和结构的设计 | 第117-121页 |
·冷却系统 | 第117页 |
·润滑系统 | 第117-118页 |
·活塞组 | 第118-119页 |
·配气机构的设计与优化 | 第119-121页 |
·发动机性能试验 | 第121-122页 |
·外特性试验 | 第121页 |
·万有特性试验 | 第121-122页 |
·排放特性试验 | 第122页 |
·可靠性试验 | 第122页 |
·卧式双缸柴油机的功率强化 | 第122-123页 |
·小结 | 第123-12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6-130页 |
·主要工作总结 | 第126-128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28-129页 |
·工作展望 | 第129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44页 |
附录 | 第144-148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44-145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授权专利 | 第145-146页 |
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| 第146页 |
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46-147页 |
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开发产品的主要证书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