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外交、国际关系论文--中国外交论文--对外关系论文--与各国政府的关系论文

苏联因素对二十世纪五、六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目录第5-8页
导论第8-16页
 一、选题理由及意义第8-9页
 二、研究现状及趋势第9-14页
 三、研究方法第14页
 四、论文创新之处第14-15页
 五、概念界定第15-16页
第一章 苏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条件和路径第16-21页
 一、苏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客观条件第16-18页
  (一) 历史因素第16页
  (二) 地缘因素第16-17页
  (三) 意识形态因素第17-18页
 二、苏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现实路径第18-21页
  (一) 形式: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交叉发挥作用第18页
  (二) 方向:正负走向与两国关系波动基本一致第18-21页
第二章 苏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多重表现第21-45页
 一、从“雪中送炭”到“釜底抽薪”:苏联资源在中国第21-29页
  (一) 经济、物质资源第21-24页
  (二) 文化、人才资源第24-29页
 二、从“唯一的榜样”到“走不出的怪圈”:苏联经济模式在中国第29-35页
  (一) 以俄为师: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全面学习第29-31页
  (二) 以苏为鉴: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限反思第31-34页
  (三) 反修防修: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片面修正第34-35页
 三、从“正确的航向”到“‘左’倾的泥潭”:苏联因素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作用第35-45页
  (一) 苏联对中国财政投入的影响第35-38页
  (二) 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影响第38-40页
  (三) 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(四) 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纠“左”过程的影响第42-45页
第三章 苏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深层思考第45-55页
 一、经济与政治的权衡:中苏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第45-47页
  (一) 苏联的政治动因与经济援助第45-46页
  (二) 中国的经济利益与对苏外交第46-47页
 二、外因与内因的较量:中苏双方的责任界定第47-51页
  (一) 苏方对影响因素的施加第47-48页
  (二) 中方对影响因素的内化第48-51页
 三、理想与理性的碰撞:对苏联影响的客观评价第51-55页
  (一) 国际主义的美好理想第51-52页
  (二) 国家利益的现实理性第52-55页
第四章 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启示第55-68页
 一、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应始终保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第55-58页
  (一) 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第55-56页
  (二) 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内外政治变化的辩证关系第56-57页
  (三) 合理避让、转化外部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干扰第57-58页
 二、保持经济战略热情和经济规划理性的协调与统一第58-60页
  (一) 认清差距,确立赶超发达国家的理想、热情第58-59页
  (二) 科学规划,确定经济赶超战略的合理目标、速度、步骤第59-60页
 三、合理有效利用经济发展的外部资源和环境第60-63页
  (一) 对待外部援助善于因时因势而异第60-61页
  (二) 引进外部技术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能第61-62页
  (三) 参与经合组织的前提是主权利益为先第62-63页
 四、积极发挥外交战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第63-68页
  (一) 不以意识形态分歧作为国际交往、经济交流的障碍第63-64页
  (二) 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及时调整方向,实现外交转型第64-66页
  (三) 积极发展经济外交的有效形式,推动经济和外交双向互动第66-68页
结束语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5页
 一、著作类第69-71页
 二、论文类第71-75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5-76页
致谢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
下一篇:阿尔都塞“症候阅读法”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