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0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1-12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三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7页 |
(二)实践意义 | 第17-18页 |
四、研究的重点、难点以及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(一)研究重点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难点 | 第18页 |
(三)研究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19页 |
(二)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| 第19页 |
(三)历史分析法 | 第19页 |
(四)比较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与理论基础 | 第20-26页 |
一、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| 第20-22页 |
(一)美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| 第20-21页 |
(二)美国传统道德教育弊端的呈现 | 第21-22页 |
二、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(一)达尔文进化论是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 | 第22页 |
(二)黑格尔辩证法是杜威“辩证”发展观的核心 | 第22-23页 |
(三)詹姆斯心理学是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方法论思想的来源 | 第23-24页 |
三、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6-40页 |
一、教育、道德和道德教育 | 第26-29页 |
(一)教育即生活 | 第26-27页 |
(二)道德 | 第27-28页 |
(三)道德教育 | 第28-29页 |
二、欲望、情感与理智 | 第29-32页 |
(一)欲望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 | 第29-30页 |
(二)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功能 | 第30-31页 |
(三)理智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| 第31-32页 |
三、个人、社会和道德的关系 | 第32-35页 |
(一)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(二)道德与人类本性 | 第33-34页 |
(三)道德与社会 | 第34-35页 |
四、培养民主时代的良好公民 | 第35-40页 |
(一)公民的含义 | 第35-36页 |
(二)民主社会良好公民的标准 | 第36-37页 |
(三)民主社会的持续发展 | 第37-40页 |
第三章 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方法与特征 | 第40-47页 |
一、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方法 | 第40-42页 |
(一)“从做中学”的方法 | 第40-41页 |
(二)探究、商量和讨论的方法 | 第41页 |
(三)反省的道德方法 | 第41-42页 |
二、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特征 | 第42-47页 |
(一)知行统一 | 第42-43页 |
(二)尊重个体 | 第43-44页 |
(三)彰显理智 | 第44-45页 |
(四)关注生活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杜威公民道德教育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 | 第47-56页 |
一、对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 | 第47-49页 |
(一)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| 第47-48页 |
(二)杜威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| 第48-49页 |
二、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| 第49-56页 |
(一)积极推进学校道德教育 | 第50-51页 |
(二)注重追求利益的合道德性 | 第51-52页 |
(三)培养负责任的公民 | 第52-54页 |
(四)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| 第54-56页 |
结束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61-62页 |
后记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