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性状缩写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5页 |
1 植物青枯病的研究概述 | 第15-23页 |
·青枯菌的遗传多样性 | 第15-18页 |
·青枯菌的寄主适应性 | 第18-22页 |
·植物青枯菌基因组学研究 | 第22-23页 |
2 烟草青枯病的研究现状 | 第23-30页 |
·烟草青枯病的分布及危害 | 第24页 |
·烟草青枯病致病菌及致病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抗青枯病种质的筛选鉴定 | 第25-26页 |
·烟草青枯病抗病性遗传机制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主基因+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烟草中的应用 | 第27页 |
·烟草品种的青枯病抗性选育 | 第27-28页 |
·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| 第28-30页 |
3 分子标记在烟草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| 第30-35页 |
·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分类 | 第31-33页 |
·烟草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| 第33-35页 |
引言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检测 | 第36-4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6页 |
·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| 第36页 |
·青枯病病原菌致病性试验 | 第36-37页 |
·青枯病病菌生化型试验 | 第37页 |
·烟草内生菌 | 第37-3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烟草青枯菌致病性试验分析 | 第38页 |
·烟草青枯菌生化型测定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烟草内生菌生化测定分析 | 第39-41页 |
3 讨论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青枯病抗性基因 RRS1 的烟草同源性研究 | 第43-5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43-44页 |
·烟草DNA的提取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烟草DNA浓度的测定与稀释 | 第46页 |
·RRS1 基因的 SSR 引物筛选 | 第46页 |
·PCR 特异性扩增反应 | 第46-48页 |
·烟草种质病害指数鉴定 | 第48-4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4页 |
·烟草 DNA 特异引物 PCR 反应的优化扩增 | 第49-52页 |
·RRS1 基因的烟草同源性检测 | 第52-54页 |
3 讨论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烟草青枯病抗性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| 第55-6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5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55页 |
·田间试验设计 | 第55页 |
·抗性鉴定方式 | 第55页 |
·病级调查 | 第55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8页 |
·青枯病病率主-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| 第55-62页 |
·青枯病病指主-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| 第62-68页 |
3 讨论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烟草青枯病抗性的配合力分析 | 第69-7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69页 |
·田间试验设计 | 第69-70页 |
·抗性鉴定方式 | 第70页 |
·病级调查 | 第70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7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0-74页 |
·烟草青枯病一般配合力 | 第70页 |
·烟草青枯病特殊配合力 | 第70-74页 |
3 讨论 | 第74-75页 |
·烟草青枯病抗性配合力应用的适宜范围 | 第74页 |
·烟草青枯病抗性特殊配合力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烟草青枯病抗性 QTL 定位研究 | 第75-8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75-77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75页 |
·病害调查 | 第75页 |
·烟草DNA的提取方法 | 第75页 |
·抗、感病池连锁标记的筛选 | 第75-76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76-7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84页 |
·表型数据分析 | 第77-78页 |
·特异引物的 PCR 扩增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抗、感病池连锁标记的筛选分析 | 第79页 |
·连锁图谱的构建 | 第79-82页 |
·2个群体3个世代联合QTL定位分析 | 第82-84页 |
3 讨论 | 第84-85页 |
结论 | 第85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
项目资助 | 第113-11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4-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