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8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·引言 | 第12页 |
| ·毛细管仪器 | 第12-17页 |
| ·毛细管柱与电源 | 第12-13页 |
| ·进样方式 | 第13-14页 |
| ·检测方法和检测器 | 第14-17页 |
| ·毛细管理论 | 第17-19页 |
| ·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| 第17页 |
| ·毛细管电泳中的电渗流 | 第17-19页 |
| ·非水毛细管电泳 | 第19-23页 |
| ·非水介质 | 第19页 |
| ·NACE 中常用的堆集技术 | 第19-21页 |
| ·NACE 的应用 | 第21-23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章 在线扫集-胶束电动色谱法测定扛板归中的阿魏酸,咖啡酸和原儿茶酸 | 第24-31页 |
| ·引言 | 第24-25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5-26页 |
| ·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25页 |
| ·标准溶液及样品溶液制备 | 第25页 |
| ·实验条件 | 第25-2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0页 |
| ·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26页 |
| ·缓冲溶液 pH 的选择 | 第26页 |
| ·有机溶剂的选择及浓度优化 | 第26-27页 |
| ·SDS 浓度的优化 | 第27页 |
| ·进样时间对分离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方法的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| 第28-29页 |
| ·样品测定及回收率实验 | 第29-30页 |
| 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章 电堆集-场放大进样非水毛细管色谱法测定苦参中三种生物碱 | 第31-40页 |
| ·引言 | 第31-32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2页 |
| ·仪器与试剂 | 第32页 |
| ·标准溶液及样品溶液制备 | 第32页 |
| ·实验条件 | 第3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2-38页 |
| ·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32-33页 |
| ·缓冲液的选择 | 第33页 |
| ·乙腈浓度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| ·乙酸浓度的选择 | 第34-35页 |
| ·进样时间的考察 | 第35页 |
| ·分离电压的考察 | 第35页 |
| ·重力注入水柱的时间对分离的影响及方法性能对比 | 第35-37页 |
| ·方法的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| 第37页 |
| ·样品测定及回收率试验 | 第37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第四章 场放大进样-在线扫集-非水毛细管色谱法测定升麻中的四种成分 | 第40-50页 |
| ·引言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1-42页 |
| ·仪器与试剂 | 第41页 |
| ·标准溶液及样品溶液制备 | 第41页 |
| ·实验条件 | 第41-4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2-48页 |
| ·检测波长 | 第42页 |
| ·缓冲体系及浓度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·氢氧化钠浓度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·乙腈体积分数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| ·CTAB 对分离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重力进样时间的影响 | 第44页 |
| ·分离电压与电动进样时间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重力注入水柱的时间对分离的影响及方法性能对比 | 第45页 |
| ·方法的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| 第45-48页 |
| ·样品分析及回收率实验 | 第48页 |
| ·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第五章 低温超导电堆集-在线扫集-非水胶束毛细管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防腐剂 | 第50-60页 |
| ·引言 | 第50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50-52页 |
| ·仪器与试剂 | 第50-51页 |
| ·样品处理及实验准备 | 第51页 |
| ·方法和原理 | 第51-52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8页 |
| ·测定条件的选择 | 第52页 |
| ·氢氧化钠浓度的选择 | 第52页 |
| ·乙腈体积分数的选择 | 第52-53页 |
| ·CTAB 对分离的影响 | 第53页 |
| ·重力进样时间的选择 | 第53页 |
| ·分离电压与电动进样时间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| ·注入超导液的影响 | 第54页 |
| ·方法性能对比 | 第54-56页 |
| ·样品测定及回收率实验 | 第56-58页 |
| ·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| ·结论 | 第60页 |
| ·展望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70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