卸船机前大梁结构的数字化设计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6页 |
·桥式抓斗卸船机发展概况 | 第11-13页 |
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数字化设计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课题的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·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卸船机前大梁的结构特点 | 第19-30页 |
·卸船机的结构与主要参数 | 第19-23页 |
·卸船机的金属结构 | 第19-22页 |
·卸船机的主要参数 | 第22-23页 |
·前大梁的形式与结构特点 | 第23-26页 |
·前大梁形式的确定 | 第23-24页 |
·前大梁的结构特点 | 第24-26页 |
·前大梁建模的准备工作 | 第26-28页 |
·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| 第26页 |
·前大梁模型的特点 | 第26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前大梁结构的参数化建模 | 第30-43页 |
·Pro/ENGINEER二次开发介绍 | 第30-32页 |
·Pro/ENGINEER软件介绍 | 第30页 |
·Pro/E二次开发特点 | 第30-31页 |
·Pro/E二次开发的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Pro/TOOLKIT的重要概念介绍 | 第32-35页 |
·Pro/TOOLKIT的工作模式 | 第32-33页 |
·Pro/TOOLKIT的对象句柄 | 第33页 |
·Pro/E的轨迹文件 | 第33-34页 |
·Pro/TOOLKIT的函数形式 | 第34页 |
·Pro/TOOLKIT的核心函数 | 第34-35页 |
·注册文件 | 第35-36页 |
·资源信息文件 | 第36-37页 |
·模型的头文件 | 第37页 |
·主界面的创建 | 第37-39页 |
·创建界面 | 第37-38页 |
·部分核心程序 | 第38-39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2页 |
·建模思路 | 第39页 |
·部分核心程序 | 第39-41页 |
·模型的截图 | 第41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前大梁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| 第43-50页 |
·Pro/E与ANSYS的比较 | 第43-44页 |
·ANSYS简介 | 第43页 |
·Pro/E与ANSYS的比较 | 第43-44页 |
·Pro/E与ANSYS的集成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在Pro/E中导出ANSYS的分析文件 | 第44-45页 |
·将ANSYS直接集成在Pro/E中 | 第45页 |
·在ANSYS环境中直接导入Pro/E的模型文件 | 第45-46页 |
·本文选择的方法 | 第46页 |
·模型分析前处理 | 第46-48页 |
·施加约束 | 第46-47页 |
·调整模型密度 | 第47-48页 |
·结果的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前大梁的结构优化 | 第50-64页 |
·结构优化设计的定义 | 第50页 |
·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 | 第50-51页 |
·结构优化设计的过程 | 第51-52页 |
·优化设计各参数的确定 | 第52-58页 |
·设计变量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设计变量目标函数的确定 | 第54页 |
·约束条件的确定 | 第54-58页 |
·前大梁的结构优化 | 第58-61页 |
·遗传算法 | 第58页 |
·遗传算法参数选择 | 第58-59页 |
·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 | 第59-61页 |
·前大梁优化结果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优化前后的比较 | 第61-62页 |
·优化后模型结构校核 | 第62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·主要工作总结 | 第64页 |
·存在的不足 | 第64-65页 |
·课题的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