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(2011~2020)
1 总论 | 第1-10页 |
·规划背景 | 第7页 |
·规划主要依据 | 第7-8页 |
·规划指导思想 | 第8页 |
·规划原则 | 第8页 |
·系统性原则 | 第8页 |
·生物多样性原则 | 第8页 |
·景观优先原则 | 第8页 |
·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8页 |
·因地制宜的原则 | 第8页 |
·实效性与长远性统一的原则 | 第8页 |
·可操作性的原则 | 第8页 |
·规划期限 | 第8页 |
·规划概要 | 第8-10页 |
·保护区范围及面积 | 第8页 |
·保护区类型及目标定位 | 第8-9页 |
·保护区效益总体评价 | 第9-10页 |
2 保护区现状概述 | 第10-13页 |
·自然条件 | 第10-11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0页 |
·面积与范围 | 第10页 |
·地质地貌 | 第10页 |
·气候 | 第10页 |
·降水 | 第10-11页 |
·土壤 | 第11页 |
·水文 | 第11页 |
·社会经济状况 | 第11-12页 |
·行政区域 | 第11页 |
·人口与民族组成 | 第11页 |
·社会经济状况 | 第11-12页 |
·保护区构成分析 | 第12页 |
·用地构成 | 第12页 |
·功能区构成 | 第12页 |
·交通状况 | 第12-13页 |
3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评价 | 第13-20页 |
·保护区的历史沿革 | 第13页 |
·保护对象及其价值 | 第13-17页 |
·高山垂直带保护及其价值 | 第13-14页 |
·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价值 | 第14-16页 |
·生物地理界的保护及其价值 | 第16页 |
·第四纪冰川遗迹保护及其价值 | 第16页 |
·文化多样性保护及其价值 | 第16页 |
·旅游资源保护及其价值 | 第16页 |
·保护的社会价值 | 第16-17页 |
·上位规划实施效果及评价 | 第17-20页 |
·管理机构建设 | 第17页 |
·管护设备与基础设施建设 | 第17-18页 |
·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 | 第18页 |
·保护区法制建设 | 第18页 |
·管理成效 | 第18页 |
·存在问题分析 | 第18-20页 |
4 总体布局 | 第20-23页 |
·保护区性质及保护对象 | 第20页 |
·保护区性质 | 第20页 |
·保护区类型 | 第20页 |
·保护对象 | 第20页 |
·规划期限与目标 | 第20页 |
·规划期限 | 第20页 |
·总体目标 | 第20页 |
·分期目标 | 第20页 |
·保护区功能区规划 | 第20-23页 |
·功能区规划原则 | 第20-21页 |
·区划依据 | 第21页 |
·功能区划分 | 第21-23页 |
5 保护管理规划 | 第23-30页 |
·规划原则 | 第23页 |
·保护的目标 | 第23页 |
·保护管理措施 | 第23页 |
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规划 | 第23-24页 |
·野生动物保护规划 | 第23-24页 |
·植物保护规划 | 第24页 |
·防火规划 | 第24-27页 |
·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| 第24-25页 |
·规划基本原则 | 第25页 |
·规划目标 | 第25页 |
·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规划 | 第25-26页 |
·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| 第26页 |
·森林防火制度建设 | 第26-27页 |
·病虫害防治规划 | 第27-28页 |
·现状 | 第27页 |
·管理措施规划 | 第27页 |
·工程项目建设 | 第27-28页 |
·外来物种管理 | 第28-30页 |
·外来物种入侵原因 | 第28页 |
·现状 | 第28页 |
·管理措施规划 | 第28页 |
·工程项目建设 | 第28-30页 |
6 科研监测规划 | 第30-35页 |
·科研监测的现状 | 第30-31页 |
·主要科研监测项目 | 第30页 |
·科研监测设施现状 | 第30-31页 |
·科研监测规划的原则 | 第31页 |
·科研监测的任务与目标 | 第31页 |
·科研监测的任务 | 第31页 |
·科研监测的目标 | 第31页 |
·科研监测项目规划 | 第31-33页 |
·科研项目规划 | 第31-32页 |
·监测项目规划 | 第32-33页 |
·科研设施建设 | 第33页 |
·科研队伍建设 | 第33-34页 |
·科研队伍现状 | 第33页 |
·科研队伍建设规划 | 第33-34页 |
·科研组织管理 | 第34页 |
·科研档案管理 | 第34-35页 |
·科研档案内容 | 第34页 |
·科研档案管理 | 第34-35页 |
7 宣传教育规划 | 第35-38页 |
·宣传教育的对象 | 第35页 |
·宣传教育的内容 | 第35页 |
·宣传教育的方式 | 第35-36页 |
·向导式宣传教育 | 第35页 |
·自导式宣传教育 | 第35-36页 |
·综合式宣传教育 | 第36页 |
·宣传教育设施规划 | 第36-38页 |
·宣传教育中心规划 | 第36页 |
·宣传教育设施设备规划 | 第36-38页 |
8 基础设施规划 | 第38-42页 |
·管理局(站)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8页 |
·现状 | 第38页 |
·基础设施规划 | 第38页 |
·标牌建设规划 | 第38-39页 |
·标牌建设现状 | 第38页 |
·标牌建设规划 | 第38-39页 |
·道路建设规划 | 第39-40页 |
·道路现状 | 第39页 |
·规划原则 | 第39页 |
·道路规划 | 第39-40页 |
·供电与通信规划 | 第40页 |
·规划原则 | 第40页 |
·规划内容 | 第40页 |
·生活设施规划 | 第40-41页 |
·给水管 | 第40页 |
·蓄水池 | 第40-41页 |
·排水沟 | 第41页 |
·化粪池 | 第41页 |
·生活垃圾 | 第41页 |
·办公设备规划 | 第41-42页 |
9 社区共管规划 | 第42-45页 |
·社区共管的目的及意义 | 第42页 |
·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现状 | 第42页 |
·社区共管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广泛参与性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与相关政策法规保持一致性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与当地政府合作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自愿、渐进、实效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责、权、利对称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坚持平等互惠、相互尊重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坚持因地制宜、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原则 | 第42页 |
·社区共管规划 | 第42-43页 |
·建立共管组织 | 第42-43页 |
·人口控制 | 第43页 |
·社区建设规划 | 第43页 |
·文化教育规划 | 第43页 |
·积极帮助社区群众发展经济 | 第43页 |
·社区共管建设项目 | 第43-45页 |
·苍山共管建设项目 | 第43页 |
·洱海共管建设 | 第43-45页 |
10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| 第45-46页 |
·投资估算依据 | 第45页 |
·投资估算范围 | 第45页 |
·投资估算 | 第45页 |
·按投资项目构成分 | 第45页 |
·按建设分期规划 | 第45页 |
·事业经费预算 | 第45页 |
·资金筹措 | 第45-46页 |
11 附录图表及附件 | 第46-56页 |
·附录表 | 第46-55页 |
·附录图册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7-58页 |
导师简介 | 第58-59页 |
在读期间所获成果目录清单 | 第59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