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灰空间”在文化建筑综合体中的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| ·背景与缘起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缘起 | 第13页 |
| ·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“灰空间”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| ·方法与框架 | 第20-23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21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21-23页 |
| ·概念的界定 | 第23-24页 |
| ·概念界定的意义 | 第23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限定 | 第23页 |
| ·研究客体的界定 | 第23-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第2章 文化建筑综合体灰空间概述 | 第25-38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概述 | 第25-31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相关定义 | 第25-26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发展 | 第26-29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建筑空间类型 | 第29-31页 |
| ·灰空间相关理论 | 第31-35页 |
| ·灰空间的概念由来 | 第31页 |
| ·灰空间的内涵文化 | 第31-32页 |
| ·灰空间的历史沿革 | 第32-35页 |
| ·建筑、城市一体化理论 | 第35-36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公众行为心理学 | 第36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3章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“灰空间”分析 | 第38-60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“灰空间”的影响因素 | 第38-44页 |
| ·环境因素 | 第38-43页 |
| ·本质因素 | 第43页 |
| ·技术因素 | 第43-44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“灰空间”的构成要素 | 第44-49页 |
| ·物质要素 | 第44-46页 |
| ·人的活动要素 | 第46-49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“灰空间”的构成分类 | 第49-57页 |
| ·平面构成分类 | 第49-55页 |
| ·竖向构成分类 | 第55-57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“灰空间”的作用特征 | 第57-59页 |
| ·提高文化建筑的公共性 | 第57页 |
| ·保证建筑功能的功能逻辑 | 第57-58页 |
| ·文化转播作用 | 第58页 |
| ·改善小气候 | 第58页 |
| ·文化场所感的营造 | 第58-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4章 文化建筑综合体“灰空间”设计原则及策略 | 第60-83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“灰空间”的设计原则 | 第60-62页 |
| ·多样性原则 | 第60页 |
| ·可达性原则 | 第60页 |
| ·整体性原则 | 第60-61页 |
| ·可识别性原则 | 第61页 |
| ·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61-62页 |
| ·文化建筑综合体“灰空间”的设计策略 | 第62-82页 |
| ·宏观——基于建筑与城市的空间共生策略 | 第62-72页 |
| ·中观——基于建筑功能的整体性策略 | 第72-77页 |
| ·微观——基于品质文化空间的营造策略 | 第77-8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| 第5章 文化建筑综合体“灰空间”优化实践与思考 | 第83-95页 |
| ·项目定位与方案优化 | 第83-86页 |
| ·项目定位与区位 | 第83-85页 |
| ·方案优化 | 第85-86页 |
| ·北滘市民活动中心“灰空间”优化 | 第86-92页 |
| ·建筑与城市的共生策略 | 第86-90页 |
| ·建筑功能的整体性策略 | 第90-92页 |
| ·品质空间的营造 | 第92页 |
| ·思考与不足 | 第92-94页 |
| ·前期调研不足 | 第93页 |
| ·灰空间的管理维护尚不成熟 | 第93页 |
| ·法律法规对灰空间的支持 | 第93-9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10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1-104页 |
| 攻读博士/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4-105页 |
| 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| 附件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