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源氮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作物响应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| 第15-20页 |
·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来源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·施肥对土壤氮素含量、组成和形态转化的影响 | 第18-20页 |
·施肥对土壤各氮素形态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| 第20页 |
·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切入点 | 第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·供试土壤 | 第24页 |
·黑土 | 第24页 |
·潮土 | 第24页 |
·红壤性水稻土 | 第24页 |
·供试标记肥料 | 第24-25页 |
·标记有机肥 | 第24-25页 |
·标记化肥 | 第25页 |
·供试作物 | 第25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5-27页 |
·黑土-玉米试验 | 第25-26页 |
·潮土-小麦试验 | 第26页 |
·红壤性水稻土-水稻试验 | 第26-27页 |
·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外源氮对土壤氮的影响 | 第30-46页 |
·外源氮对土壤总氮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·外源氮对黑土总氮的影响 | 第30页 |
·外源氮对潮土总氮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外源氮对红壤性水稻土总氮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讨论 | 第31-32页 |
·外源氮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·外源氮对黑土无机氮的影响 | 第32页 |
·外源氮对潮土无机氮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外源氮对红壤性水稻土无机氮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讨论 | 第33-34页 |
·外源氮对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| 第34-45页 |
·外源氮对黑土有机氮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·外源氮对潮土有机氮的影响 | 第37-41页 |
·外源氮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·讨论 | 第44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外源氮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与贡献 | 第46-54页 |
·外源氮向土壤无机氮形态的转化与贡献 | 第46-49页 |
·外源氮向黑土无机氮形态的转化与贡献 | 第46页 |
·外源氮向潮土无机氮形态的转化与贡献 | 第46-47页 |
·外源氮向红壤性水稻土无机氮形态的转化与贡献 | 第47页 |
·讨论 | 第47-49页 |
·外源氮向土壤有机氮形态的转化与贡献 | 第49-53页 |
·外源氮向黑土有机氮形态的转化与贡献 | 第49页 |
·外源氮向潮土有机氮形态的转化与贡献 | 第49-50页 |
·外源氮向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形态的转化与贡献 | 第50-52页 |
·讨论 | 第52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外源氮在红壤性水稻土中的动态转化 | 第54-63页 |
·外源氮向红壤性水稻土中无机氮的动态转化 | 第54-56页 |
·水稻生长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动态 | 第54-55页 |
·水稻生长期外源氮向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转化动态 | 第55-56页 |
·讨论 | 第56页 |
·外源氮向红壤性水稻土中有机氮的动态转化 | 第56-62页 |
·水稻生长期土壤有机氮的变化动态 | 第56-58页 |
·水稻生长期外源氮向土壤有机氮的转化动态 | 第58-61页 |
·讨论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三种典型土壤中作物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3-70页 |
·黑土中玉米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3-65页 |
·黑土中玉米根系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3页 |
·黑土中玉米茎叶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3页 |
·黑土中玉米籽粒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3-64页 |
·讨论 | 第64-65页 |
·潮土中小麦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5-67页 |
·潮土中小麦根系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5页 |
·潮土中小麦茎叶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5页 |
·潮土中小麦籽粒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5-66页 |
·讨论 | 第66-67页 |
·红壤性水稻土中水稻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7-69页 |
·红壤性水稻土中水稻根系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7页 |
·红壤性水稻土中水稻茎叶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7页 |
·红壤性水稻土中水稻籽粒对外源氮有效性的响应 | 第67-68页 |
·讨论 | 第68-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七章 全文总结 | 第70-72页 |
·结论 | 第70-71页 |
·创新点 | 第71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