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2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·土壤有机磷组分及其生物有效性 | 第14-15页 |
·土壤微生物与磷的有效性 | 第15-16页 |
·有机磷的矿化作用和生物固磷作用 | 第15页 |
·无机磷的溶解作用 | 第15-16页 |
·菌根菌与磷有效性的关系 | 第16页 |
·作物高效利用磷素机制 | 第16-18页 |
·作物高效利用磷素的形态学机制 | 第16-17页 |
·作物高效利用磷素的生理学机制 | 第17-18页 |
·作物高效利用磷素的遗传学机制 | 第18页 |
·获得磷高效作物的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常规育种技术筛选磷高效作物品种 | 第18-19页 |
·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 | 第19页 |
·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得 | 第19-20页 |
·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目标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8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23页 |
·海南大田试验地概况 | 第23页 |
·水培、土培试验地概况 | 第23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3-24页 |
·供试土壤 | 第23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3-24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4-25页 |
·海南大田筛选试验 | 第24页 |
·水培、土培试验 | 第24-25页 |
·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| 第25-27页 |
·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| 第25页 |
·土壤微生物的采集和测定 | 第25-27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大田栽培条件下转 phyA2 基因玉米初步筛选 | 第28-36页 |
·不同玉米材料对土壤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·不同玉米材料对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不同玉米材料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·不同玉米材料对土壤有机磷总量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不同玉米材料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不同玉米材料各生长指标的差异 | 第31-35页 |
·抽雄期不同玉米材料植株生长指标的差异 | 第31-32页 |
·抽雄期不同玉米材料磷含量与磷积累量的差异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玉米材料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| 第33页 |
·不同玉米材料秸秆与籽粒差异 | 第33-34页 |
·收获时不同玉米材料磷含量与磷积累量的差异 | 第34-35页 |
·讨论 | 第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转 phyA2 基因玉米利用土壤有机磷机理的探究 | 第36-43页 |
·水培试验探究转基因玉米高效利用磷的机理 | 第36-38页 |
·根系、根系分泌物植酸酶活性比较 | 第36-37页 |
·根系特征比较 | 第37页 |
·生长指标比较 | 第37-38页 |
·土培试验探究转基因玉米高效利用磷的机理 | 第38-41页 |
·转基因玉米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 | 第38页 |
·转基因玉米根际土壤速效磷 | 第38-39页 |
·转基因玉米根系土壤有机磷分级 | 第39页 |
·转基因植株各生长指标测定 | 第39-40页 |
·转基因玉米磷含量以及磷积累量 | 第40-41页 |
·讨论 | 第41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转 phyA2 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| 第43-53页 |
·土壤样品总 DNA 的提取 | 第43-44页 |
·PCR 扩增 | 第44-45页 |
·细菌 DNA PCR 扩增 | 第44页 |
·真菌 DNA PCR 扩增 | 第44-45页 |
·土壤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 | 第45-48页 |
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 DGGE 指纹图谱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土壤细菌相似性指数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土壤细菌群落的聚类分析 | 第48页 |
·土壤真菌群落遗传多样性 | 第48-51页 |
·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 DGGE 指纹图谱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土壤真菌相似性指数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土壤真菌群落的聚类分析 | 第51页 |
·讨论 | 第51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六章 全文结论、创新点及展望 | 第53-55页 |
·全文结论 | 第53页 |
·创新点 | 第53-54页 |
·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