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依据 | 第13页 |
·理论依据 | 第13页 |
·技术依据 | 第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的林业管理与保护 | 第16-25页 |
·边区政府成立前的林业 | 第16-18页 |
·森林资源 | 第16页 |
·林业法规和政策 | 第16-17页 |
·林业机构和队伍 | 第17页 |
·林业税收 | 第17页 |
·林业经济管理 | 第17-18页 |
·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林业建设 | 第18-22页 |
·森林资源 | 第18-19页 |
·林业法规和政策 | 第19-20页 |
·林业机构和队伍 | 第20-21页 |
·林业税收 | 第21-22页 |
·林业经济管理 | 第22页 |
·陕甘宁边区林业管理成就及特色 | 第22-25页 |
·陕甘宁边区林业管理成就 | 第23页 |
·陕甘宁边区林业管理特色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垦荒与造林建设 | 第25-33页 |
·造林 | 第25-28页 |
·造林政策 | 第25-26页 |
·造林组织行动及成就 | 第26-27页 |
·造林种类 | 第27-28页 |
·垦荒生产 | 第28-31页 |
·垦荒原因 | 第28-29页 |
·垦荒队伍 | 第29页 |
·垦荒种类 | 第29-30页 |
·垦荒利弊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陕甘宁边区垦荒与造林建设成效比较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垦荒成效 | 第31页 |
·造林成效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林产品经营管理与利用 | 第33-43页 |
·陕甘宁边区林副产品种类及价值分析 | 第33-37页 |
·林副产品种类 | 第33-35页 |
·林副产品价值 | 第35-37页 |
·林产品加工利用 | 第37-40页 |
·木材 | 第37-38页 |
·造纸 | 第38-39页 |
·烧炭 | 第39-40页 |
·林产品贸易 | 第40-43页 |
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林业建设对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影响 | 第43-50页 |
·建国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林业思想 | 第43-45页 |
·在造林方面的思想 | 第43-44页 |
·在林业资源管护方面的思想 | 第44页 |
·在林产品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思想 | 第44-45页 |
·新中国林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| 第45-46页 |
·陕甘宁边区林业建设对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·积极意义 | 第47-48页 |
·林业建设实践中的弊端 | 第48-50页 |
第六章 余论陕甘宁边区林业建设成就评估及其史鉴价值 | 第50-56页 |
·林业在发展生产,战胜经济困难,赢得战争胜利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| 第50-51页 |
·促进边区经济发展,赢得了民心,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| 第50页 |
·改善边区人民生活,积累了战略物资 | 第50-51页 |
·巩固边区社会秩序,支持抗日前线斗争 | 第51页 |
·为其他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| 第51页 |
·陕甘宁边区林业建设经验对建国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 | 第51-53页 |
·开展植树造林、绿化荒山活动,积累了改造环境的经验 | 第51-52页 |
·林业机构的合理设置,为建国后林业科技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| 第52页 |
·为建国后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精神支撑 | 第52-53页 |
·边区林业事业对生态环境的消极作用 | 第53-54页 |
·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,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| 第53页 |
·生物多样性减少,破坏边区生态平衡 | 第53-54页 |
·陕甘宁边区林业建设的史鉴价值 | 第54-56页 |
·制定林业政策要遵循客观规律,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| 第54页 |
·与时俱进,及时调整政策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| 第54页 |
·林业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,应符合群众意愿,切忌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