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·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本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阐释 | 第17-23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内涵 | 第17-20页 |
| ·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| 第17-18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内涵 | 第18-19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属性 | 第20-23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统一性 | 第20-21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| 第21-23页 |
| 第三章 《矛盾论》的理论渊源、主要成就及历史地位 | 第23-36页 |
| ·《矛盾论》的理论渊源 | 第23-27页 |
| ·黑格尔:矛盾问题的集大成 | 第23-24页 |
| ·马克思: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| 第24-26页 |
| ·列宁:矛盾论基础的奠定 | 第26-27页 |
| ·《矛盾论》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| 第27-30页 |
| ·《矛盾论》的主要内容 | 第27-29页 |
| ·《矛盾论》的理论成就 | 第29-30页 |
| ·《矛盾论》的历史地位 | 第30-32页 |
| ·唯物辩证法史上的明珠 | 第30-31页 |
| ·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| 第31-32页 |
| ·对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继承和发展 | 第32页 |
| ·《矛盾论》对以往矛盾学说的深化和发挥 | 第32-36页 |
| ·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探索革命道路 | 第33-34页 |
| ·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| 第34页 |
| ·从问题到学理的分析路径 | 第34-36页 |
| 第四章 《矛盾论》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| 第36-42页 |
| ·继承:《矛盾论》对以往矛盾问题精髓的承接 | 第36-38页 |
| ·《矛盾论》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继承 | 第36-37页 |
| ·《矛盾论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| 第37-38页 |
| ·交融:矛盾理论与传统文化、革命形式的融合 | 第38-39页 |
| ·矛盾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| 第38页 |
| ·矛盾理论与中国革命形式的交融 | 第38-39页 |
| ·创新:《矛盾论》对以往矛盾理论的发扬 | 第39-42页 |
| ·理论结合的形式创新 | 第39-40页 |
| ·矛盾理论的观点创新 | 第40-42页 |
| 第五章 《矛盾论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 | 第42-47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创新 | 第42-44页 |
| ·深化:矛盾问题精髓的升华 | 第42-43页 |
| ·扩展:矛盾理论的完备化 | 第43-44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示范 | 第44-47页 |
| ·形式表现方法的示范 | 第44-45页 |
| ·思维分析方法的示范 | 第45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