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上篇 文献综述 | 第9-18页 |
| 1 香蕉枯萎病菌的研究进展 | 第9-18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9-15页 |
| ·香蕉的生产地位极其经济价值 | 第9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(Fusarium wilt of banana) | 第9-14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的发现 | 第10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症状 | 第10-11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的传播方式 | 第11-12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 | 第12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致病机理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| 第13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的RAPD标记分析 | 第13-14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 | 第14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的交配型基因 | 第14-15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5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下篇 研究内容 | 第18-46页 |
| 1 材料方法 | 第18-26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18页 |
| ·供试寄主 | 第18页 |
| ·仪器及材料 | 第18页 |
| ·供试模板的获得(DNA) | 第18-23页 |
| ·DNA提取 | 第18-19页 |
| ·PCR产物回收 | 第19-22页 |
| ·克隆转化及测序 | 第22-23页 |
| ·病原菌的小种鉴定及其致病力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·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| 第24-25页 |
| ·rDNA-ITS 区扩增 | 第24-25页 |
| ·镰刀菌PCR-ITS的鉴定 | 第24页 |
| ·尖孢镰刀菌PCR-ITS的鉴定 | 第24页 |
| ·尖孢镰刀菌巴西致病变种4号生理小种PCR-ITS的鉴定 | 第24-25页 |
| ·病原菌的RAPD扩增 | 第25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25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的交配型MAT基因的克隆 | 第25-26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2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1号和4号生理小种在我国香蕉种植区均有分布 | 第26-27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致病力差异较大,强致病力菌株居多 | 第27页 |
| ·分子鉴定与寄主鉴定结果一致 | 第27-29页 |
| ·镰刀菌特异PCR-ITS鉴定,供试菌株均为镰刀菌 | 第27-28页 |
| ·尖孢镰刀菌特异PCR-ITS鉴定,供试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 | 第28页 |
| ·PCR-ITS的鉴定出28株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 | 第28-29页 |
| ·DNA多态性 | 第29-30页 |
| ·遗传多样性 | 第30-39页 |
| ·中国香蕉枯萎菌分为4个RAPD菌群 | 第30-37页 |
| ·遗传分化的主坐标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主坐标的二维散点图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香蕉枯萎病菌交配型基因 | 第39-42页 |
| ·MAT1交配型基因 | 第39-42页 |
| 3 讨论 | 第42-44页 |
| 4 结论 | 第44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| 附录 | 第51-52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2-53页 |
| 资助项目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