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6页 |
1 病原学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·分类地位 | 第14-15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15页 |
·血清型 | 第15-16页 |
2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| 第16页 |
3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·临床诊断 | 第16-17页 |
·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17页 |
·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| 第17页 |
·凝集试验 | 第17页 |
·荧光抗体法 | 第17-18页 |
·PCR检测 | 第18页 |
·间接血凝试验 | 第18页 |
·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 | 第18页 |
·间接ELISA检测 | 第18-19页 |
4 防治研究进展 | 第19-21页 |
·药物防治 | 第19-20页 |
·疫苗防治 | 第20-21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灭活菌苗的研究 | 第20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弱毒活菌苗的研究 | 第20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苗的研制 | 第21页 |
5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·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质粒 | 第21-22页 |
·环化腺苷-磷酸溶血素-唾液酸蛋白酶 | 第22页 |
·明胶水解酶 | 第22页 |
·热休克蛋白Hsp20和转座酶 | 第22-23页 |
·二肽肽酶Ⅳ(DPPⅣ)及锌依赖肽酶(zdp) | 第23页 |
·耐药相关因子的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氨基糖苷类修饰酶-3'核苷转移酶Ⅰ | 第23-24页 |
·螺旋酶gyrA | 第24页 |
·生物膜的研究 | 第24页 |
·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| 第24页 |
·突变体构建研究 | 第24页 |
6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4-26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4-25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鸭疫里氏杆菌野生型质粒的分离、序列分析 #13和穿梭质粒的构建 | 第26-44页 |
1 目的和意义 | 第26页 |
2 材料 | 第26-28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26页 |
·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| 第26-27页 |
·工具酶 | 第26页 |
·试剂盒 | 第26页 |
·生化试剂 | 第26-27页 |
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27-28页 |
·抗生素类 | 第27页 |
·培养基 | 第27页 |
·质粒抽提相关溶液 | 第27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 | 第27页 |
·其他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8页 |
3 试验方法 | 第28-35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JX分离株的复苏 | 第28页 |
·质粒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·SDS碱裂解法小量提取 | 第28-29页 |
·试剂盒大量抽提质粒 | 第29页 |
·质粒的酶切 | 第29页 |
·质粒全序列的测定 | 第29-31页 |
·RA-JX质粒和pUC18载体的XbalⅠ单酶切 | 第29-30页 |
·酶切产物的回收 | 第30页 |
·回收产物的连接 | 第30页 |
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氯化钙法) | 第30页 |
·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30-31页 |
·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 | 第31页 |
·阳性克隆鉴定 | 第31页 |
·引物延伸方法获得质粒的全序列 | 第31页 |
·质粒全序列的Blast比较、分析 | 第31页 |
·穿梭质粒的构建 | 第31-34页 |
·质粒RA-JX复制起点和复制酶基因的克隆 | 第31-33页 |
·壮观霉素抗性基因(Spc)的扩增与克隆 | 第33页 |
·构建重组质粒pUC-RaJX | 第33页 |
·构建重组质粒pUC-RaJX-Spc | 第33-34页 |
·RA-YM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| 第34页 |
·用于电转化的RA-YM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4页 |
·电转化 | 第34页 |
·电击转化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| 第34-35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3页 |
·质粒的提取 | 第35页 |
·RA-JX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pRA-JX酶切片段测序 | 第36-37页 |
·pRA-JX全序列的测定 | 第37页 |
·RA-JX质粒全序列的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RA-JX质粒的ORF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各个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| 第38页 |
·质粒RA-JX复制区序列的分析与预测 | 第38-40页 |
·穿梭质粒的构建 | 第40-42页 |
·复制起点和复制酶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| 第40页 |
·Spc基因的扩增与克隆 | 第40-41页 |
·重组质粒pUC-RaJX的构建 | 第41-42页 |
·重组质粒pUC-RaJX-Spc的构建 | 第42页 |
·电转化重组子的鉴定 | 第42-43页 |
5 讨论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鸭疫里氏杆菌DPPⅣ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| 第44-58页 |
1 目的和意义 | 第44页 |
2 材料 | 第44-45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44页 |
·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| 第44-45页 |
·工具酶 | 第44页 |
·试剂盒 | 第44页 |
·生化试剂 | 第44-45页 |
·主要溶液的配制 | 第45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5页 |
3 试验方法 | 第45-50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复苏和基因组提取 | 第45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YM株DppⅣ基因同源臂的克隆与鉴定 | 第45-47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45-46页 |
·DPPⅣ基因同源臂的扩增 | 第46页 |
·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| 第46页 |
·PCR产物的克隆 | 第46页 |
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氯化钙法) | 第46页 |
·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46-47页 |
·质粒的小量制备 | 第47页 |
·阳性克隆鉴定 | 第47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DPPⅣ基因同源臂序列分析和测定 | 第47页 |
·壮观霉素抗性基因(Spc)的扩增 | 第47-48页 |
·构建重组质粒pSK-LSR | 第48-49页 |
·构建重组质粒pSK-Leftarm | 第48页 |
·构建重组质粒pSK-Leftarm- Spc | 第48页 |
·构建重组质粒pSK-Leftarm- Spc- Rightarm(pSK-LSR) | 第48-49页 |
·构建重组自杀性质粒pRE-LSR | 第49页 |
·RA-YM DPPⅣ基因缺失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| 第49-50页 |
·RA-YM DPPⅣ基因缺失菌株的筛选 | 第49页 |
·突变株的鉴定 | 第49-50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6页 |
·鸭疫里氏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50页 |
·重组自杀性质粒pRE-LSR的构建 | 第50-56页 |
·DPP Ⅳ基因同源臂的克隆 | 第50-51页 |
·壮观霉素抗性基因(Spc)的扩增 | 第51-52页 |
·构建重组质粒pSK-LSR | 第52-53页 |
·构建重组自杀性质粒pRE-LSR | 第53-54页 |
·RA-YM DPPⅣ基因缺失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| 第54-56页 |
5 讨论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