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1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7-8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7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7-8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| 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| ·农民教育的定义和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·农民教育的定义 | 第10页 |
| ·农民教育的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2 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| 第11-18页 |
| ·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11-16页 |
| ·马克思恩格斯农民教育思想 | 第11-12页 |
| ·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 | 第12-13页 |
| ·邓小平农民教育思想 | 第13-15页 |
| ·江泽民农民教育思想 | 第15-16页 |
| ·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的现实基础 | 第16-18页 |
| 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| 第16-17页 |
| 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| 第17-18页 |
| 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| 第18页 |
| 3 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5页 |
| ·思想政治教育 | 第18-20页 |
| ·科学发展观教育 | 第19页 |
| 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| 第19-20页 |
| ·科学技术教育 | 第20-21页 |
| ·培育“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”的新型农民 | 第20页 |
| ·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| 第20-21页 |
| ·民主法治教育 | 第21-22页 |
| ·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| 第21页 |
| ·弘扬法治精神 | 第21-22页 |
| ·和谐社会教育 | 第22-24页 |
| ·公平正义 | 第22-23页 |
| ·充满活力 | 第23页 |
| ·安定有序 | 第23页 |
| 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| 第23-24页 |
| ·思想道德教育 | 第24-25页 |
| 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| 第24-25页 |
| ·倡导文明新风 | 第25页 |
| 4 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| 第25-32页 |
| 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| 第25-26页 |
| ·以工促农,以城带乡 | 第26-28页 |
| ·建立健全金融对农村的供给机制 | 第26-27页 |
| ·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27页 |
| ·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,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| 第27-28页 |
| ·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| 第28-29页 |
| ·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| 第28页 |
| ·完善村民自治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| 第28-29页 |
| ·多予、少取、放活 | 第29-30页 |
| ·构建强有力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| 第29页 |
| ·取消农业税,减轻农民负担 | 第29-30页 |
| 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| 第30页 |
| ·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| 第30-32页 |
| ·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| 第31页 |
| ·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| 第31-32页 |
| ·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| 第32页 |
| 5 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的价值评价 | 第32-37页 |
| ·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| 第32-35页 |
| ·发展了农民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 | 第32-33页 |
| ·明确了农民技能的基本要求 | 第33页 |
| ·深化了农民民主法治的时代认知 | 第33页 |
| ·提供了农民和谐教育的崭新内容 | 第33-34页 |
| ·确立了建设乡风文明的价值目标 | 第34-35页 |
| ·胡锦涛农民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| 第35-37页 |
| ·有利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| 第35页 |
| ·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 | 第35页 |
| ·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| 第35-36页 |
| ·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| 第36页 |
| ·有利于树立优良的乡村风气 | 第36-37页 |
| 6 结束语 | 第37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| Abstract | 第41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