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9页 |
| ·离子束生物工程及其应用研究 | 第10-14页 |
| ·离子注入与生物体相互作用 | 第10-12页 |
| ·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应用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市场前景 | 第13-14页 |
| ·柠檬酸发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4-17页 |
| ·柠檬酸的性质和用途 | 第14-15页 |
| ·柠檬酸的生产 | 第15-16页 |
| ·柠檬酸的市场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6页 |
| ·材料 | 第19-20页 |
| ·菌种 | 第19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19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19-20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0-26页 |
| ·培养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21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筛选方法 | 第22页 |
| ·紫外线诱变 | 第22-23页 |
| ·氮离子注入诱变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金属离子注入诱变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紫外诱变柠檬酸生产菌的生物学效应 | 第26-36页 |
| ·前言 | 第26页 |
| ·出发菌株的筛分 | 第26-27页 |
| ·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27-30页 |
| ·菌株的发酵曲线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溶氧对产酸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接种量对产酸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紫外诱变 | 第30-35页 |
| ·紫外诱变菌体存活曲线 | 第30-31页 |
| ·紫外诱变后产酸 | 第31-34页 |
| ·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| 第34-35页 |
| ·讨论 | 第35-36页 |
| 第四章 氮离子注入诱变柠檬酸生产菌的生物学效应 | 第36-50页 |
| ·前言 | 第36页 |
| ·20KeV氮离子注入诱变 | 第36-40页 |
| ·20KeV氮离子注入诱变存活率曲线 | 第36-37页 |
| ·20KeV氮离子注入诱变后产酸 | 第37-38页 |
| ·诱变注入剂量与突变率关系 | 第38-39页 |
| ·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| 第39-40页 |
| ·10KeV氮离子注入诱变 | 第40-44页 |
| ·10KeV氮离子注入诱变存活率曲线 | 第40页 |
| ·10KeV氮离子注入诱变后产酸 | 第40-42页 |
| ·诱变注入剂量与突变率关系 | 第42-43页 |
| ·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| 第43-44页 |
| ·15KeV氮离子注入诱变 | 第44-48页 |
| ·15KeV氮离子注入诱变存活率曲线 | 第44-45页 |
| ·15KeV氮离子注入诱变后产酸 | 第45-46页 |
| ·诱变注入剂量与突变率关系 | 第46-47页 |
| ·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| 第47-48页 |
| ·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第五章 金属离子注入诱变柠檬酸生产菌的生物学效应 | 第50-55页 |
| ·前言 | 第50页 |
| ·铁离子注入 | 第50-52页 |
| ·铁离子注入诱变存活率曲线 | 第50-51页 |
| ·铁离子注入剂量与突变率关系 | 第51-52页 |
| ·碳离子注入 | 第52-55页 |
| ·碳离子注入诱变存活率曲线 | 第52-53页 |
| ·碳离子注入剂量与突变率关系 | 第53-55页 |
| 第六章 高产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| 第55-59页 |
| ·铁、碳、氮离子注入与紫外线诱变对菌体突变率的影响比较 | 第55-56页 |
| ·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考察 | 第56-57页 |
| ·筛选诱变过程图谱 | 第57-58页 |
| ·讨论 | 第58-59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·结论 | 第59-60页 |
| ·展望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成果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