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缩略语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9页 |
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 | 第11-15页 |
·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| 第11页 |
·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11-13页 |
·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| 第13-15页 |
2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| 第15-23页 |
·基因克隆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| 第16-23页 |
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在作物育种中的利用 | 第23-24页 |
·生产高纯度的杂交种 | 第23页 |
·准确测定配合力 | 第23页 |
·提高群体改良效率 | 第23-24页 |
4 大豆杂种优势的研究概况 | 第24-25页 |
·国内外大豆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| 第24页 |
·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| 第24-25页 |
5 SNARE蛋白的研究进展 | 第25-27页 |
·SNARE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| 第25-27页 |
·SNARE蛋白与逆境条件的研究进展 | 第27页 |
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| 第29-39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2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9页 |
·基因芯片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基因芯片数据的聚类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| 第31-39页 |
第三章 大豆Gmatp6基因的克隆、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分析 | 第39-57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39-4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0-4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5页 |
·大豆Gmatp6基因的克隆 | 第47-49页 |
·大豆Gmatp6基因的序列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Gmatp6基因在大豆不同蕾期的表达模式 | 第50-51页 |
·大豆Gmatp6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 | 第51-52页 |
·大豆Gmatp6转基因拟南芥的功能分析 | 第52-55页 |
3 讨论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ATP6与MADS-box蛋白的互作研究 | 第57-73页 |
1 材料 | 第57-60页 |
·菌株 | 第57页 |
·载体 | 第57-58页 |
·试剂 | 第58-60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60-68页 |
·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| 第60-63页 |
·酵母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| 第63-65页 |
·pGBK-Gmatp6质粒转化酵母菌感受态细胞AH109 | 第65页 |
·pGAD-GmMADS-box质粒转化酵母菌感受态细胞AH109 | 第65页 |
·质粒pGBK-Gmatp6、pGAD-GmMADS-box的酵母菌感受态细胞共同转化 | 第65-66页 |
·酵母总DNA的提取 | 第66页 |
·酵母DNA转化E.coliDH5α感受态细胞 | 第66页 |
·阳性克隆的检测 | 第66-68页 |
·pGAD-GmMAD-box、pGBK-Gmatp6质粒回转酵母 | 第6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0页 |
·PCR检测 | 第68-69页 |
·酵母总DNA转化E.coliDH5α | 第69页 |
·测序分析 | 第69页 |
·ATP6与MADS-box蛋白的互作分析 | 第69-70页 |
4 讨论 | 第70-73页 |
第五章 大豆GmSYP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| 第73-81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73-7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3-7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74-80页 |
·大豆GmSYP基因的cDNA克隆 | 第74-76页 |
·大豆GmSY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76-80页 |
3 讨论 | 第80-81页 |
全文结论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9页 |
附录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