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产权改革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导论 | 第11-24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4-20页 |
·关于农村土地产权的文献 | 第14-17页 |
·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文献 | 第17-19页 |
·文献评述 | 第19-20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20-23页 |
·新型农村社区 | 第20-21页 |
·农村土地产权 | 第21-23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3页 |
·本文创新之处 | 第23-24页 |
2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利用实践 | 第24-33页 |
·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来源模式 | 第24-26页 |
·整理耕地模式 | 第24-25页 |
·整理宅基地模式 | 第25-26页 |
·平整其它闲置集体土地模式 | 第26页 |
·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利用模式 | 第26-31页 |
·土地指标交易模式 | 第26-29页 |
·土地合作社模式 | 第29-31页 |
·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 | 第31-33页 |
·缩小城乡差距 | 第31-32页 |
·推动经济增长 | 第32页 |
·农民转移就业 | 第32页 |
·土地集约利用 | 第32-33页 |
3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8页 |
·土地利用制度障碍 | 第33-35页 |
·征地制度不合理 | 第33-34页 |
·土地集约经营模式存在缺陷 | 第34页 |
·土地流通受到限制 | 第34-35页 |
·缺乏宏观调控 | 第35-36页 |
·各地土地价格标准不统一 | 第35页 |
·缺乏省级土地交易平台 | 第35-36页 |
·农民权益受损 | 第36-38页 |
·农民收益与征地补偿不对称 | 第36页 |
·村集体组织功能异化 | 第36-37页 |
·农民土地预期收益不稳 | 第37-38页 |
4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利用问题的原因 | 第38-51页 |
·土地产权制度缺陷 | 第38-41页 |
·土地产权界定模糊 | 第38-39页 |
·土地产权权能缺失 | 第39-40页 |
·土地产权缺乏稳定性 | 第40-41页 |
·土地利用相关主体利益博弈 | 第41-51页 |
·相关理论 | 第41页 |
·博弈关系模型 | 第41-43页 |
·土地利用相关主体博弈 | 第43-51页 |
5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| 第51-59页 |
·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历史借鉴:制度变迁 | 第51-53页 |
·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实践借鉴:经典案例 | 第53-57页 |
·重庆模式 | 第53-55页 |
·南海模式 | 第55-56页 |
·天津模式 | 第56-57页 |
·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启示 | 第57-59页 |
6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产权改革对策 | 第59-66页 |
·新型农村社区土地产权的设计原则 | 第59-60页 |
·新型农村社区土地产权改革重构 | 第60-63页 |
·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改革 | 第60-61页 |
·关于农村宅基地的产权改革 | 第61-62页 |
·关于农民承包土地的产权改革 | 第62-63页 |
·具体措施 | 第63-66页 |
·建立城乡统一土地交易平台 | 第63-64页 |
·制定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| 第64页 |
·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| 第64-65页 |
·培育土地产权交易中介组织 | 第65页 |
·制定土地指标基准价格制度 | 第65-66页 |
7 结语 | 第66-67页 |
·本文结论 | 第66页 |
·研究中的不足 | 第66页 |
·未来研究方向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0页 |
学术论文 | 第70页 |
研究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