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1页 |
·城市交通用地增加,土地利用效率下降 | 第9页 |
·城市空间扩展无序蔓延 | 第9-10页 |
·市区交通拥堵严重 | 第10页 |
·环境污染加剧 | 第10页 |
·能源消耗增加 | 第10页 |
·交通事故增加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·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| 第12-13页 |
·技术路线图 | 第13页 |
·研究区域界定及概况 | 第13-16页 |
·数据资料获取和处理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8-28页 |
·通达性 | 第18-21页 |
·通达性的评估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通达性对目的地竞争格局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通达性对城市布局与城市形态的研究 | 第20页 |
·通达性对旅游者感知和行为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城市游憩空间 | 第21-25页 |
·游憩空间定义和概念的研究 | 第23页 |
·游憩空间规划和建设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游憩空间分布和演变研究 | 第24页 |
·游憩空间结构层次研究 | 第24-25页 |
·低碳公共交通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述评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相关概念、理论与方法 | 第28-33页 |
·核心概念 | 第28-29页 |
·低碳公共交通 | 第28页 |
·城市游憩空间 | 第28-29页 |
·通达性 | 第29页 |
·相关理论 | 第29-30页 |
·TOD 模式构想 | 第29-30页 |
·旅游流空间模式理论 | 第3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ARCGIS(9.3)实现地理数据的计算 | 第30-31页 |
·UCINET(6)对社会网络的分析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游憩点通达性影响研究 | 第33-40页 |
·数据准备 | 第33-35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35-39页 |
·空间距离通达性 | 第35页 |
·时间距离通达值(仅利用公交车) | 第35-37页 |
·时间距离通达值(利用公交车、公共自行车和轨道交通) | 第37-38页 |
·城市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优化效率 | 第38-3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城市低碳公交系统对游憩者空间行为影响研究 | 第40-49页 |
·仅利用公交车条件下游憩者空间行为 | 第40-45页 |
·程度中心度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接近中心度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中心势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利用低碳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者空间行为 | 第45-48页 |
·程度中心度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接近中心度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中心势分析 | 第4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城市游憩空间效应分析 | 第49-59页 |
·仅利用公交车条件下城市游憩空间格局 | 第49-52页 |
·利用低碳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城市游憩空间格局 | 第52-55页 |
·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空间的效应分析 | 第55-5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2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59-60页 |
·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| 第60-62页 |
·低碳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市游憩空间的相关实践方面 | 第60-61页 |
·低碳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市游憩空间的理论研究方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8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