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层初期支护在大变形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7页 |
·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大变形隧道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隧道双层初期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兴源隧道工程措施及变形状况 | 第17-27页 |
·兴源隧道工程概况 | 第17-21页 |
·兴源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| 第17-19页 |
·兴源隧道原设计概况 | 第19-20页 |
·兴源隧道大变形段施工状况 | 第20-21页 |
·兴源隧道按原设计施工时大变形状况 | 第21-23页 |
·针对隧道大变形问题所采取的初期试验段情况 | 第23-25页 |
·兴源隧道初期试验段设计参数 | 第23-24页 |
·兴源隧道初期试验段支护效果 | 第24-25页 |
·兴源隧道大变形原因分析 | 第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大变形隧道双层初期支护作用机理简介 | 第27-37页 |
·隧道大变形段围岩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大变形段围岩的挤压力 | 第27-28页 |
·大变形段围岩的变形规律 | 第28-29页 |
·双层初期支护的力学传递机理研究 | 第29页 |
·双层初期支护结构受力机理分析 | 第29-35页 |
·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原理 | 第30-33页 |
·双层初期支护接触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| 第33页 |
·双层初期支护横截面应力分配特征 | 第33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双层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的确定及施工技术研究 | 第37-63页 |
·引言 | 第37页 |
·大变形段隧道双层初期支护数值模拟 | 第37-43页 |
·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| 第37-40页 |
·隧道大变形段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3页 |
·不同厚度组合的双层初期支护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3-48页 |
·不同初期支护厚度组合下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| 第44-45页 |
·不同初期支护厚度组合下结构的变形规律 | 第45-46页 |
·不同初期支护厚度组合下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不同初期支护厚度组合下初期支护安全性分析 | 第48页 |
·初期支护厚度综合分析 | 第48页 |
·系统锚固对双层初期支护影响的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系统锚固与否围岩应力分析 | 第49页 |
·系统锚固与否结构变形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系统锚固与否初期支护受力分析 | 第50页 |
·系统锚固与否初期支护安全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系统锚固综合分析 | 第51页 |
·第二层初期支护施设时间的确定 | 第51-56页 |
·第二层初期支护施设时间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| 第52页 |
·第二层初期支护施设时间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·第二层初期支护施设时间对围岩塑性区影响 | 第54页 |
·第二层初期支护施设时间对结构受力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第二层初期支护施设时间综合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预留变形量的控制 | 第56-61页 |
·大变形隧道预留变形量确定路线 | 第56页 |
·初步预留变形量的选取 | 第56-57页 |
·现场实际监控量测数据 | 第57-61页 |
·预留变形量的最终确定 | 第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双层初支在兴源隧道大变形段监控量测及评价 | 第63-76页 |
·兴源隧道监控必测项目概况 | 第63-65页 |
·兴源隧道必测项目监测内容 | 第63页 |
·兴源隧道必测项目监测方案 | 第63-64页 |
·兴源隧道必测项目监测结果分析与反馈 | 第64-65页 |
·兴源隧道监控选测项目概况 | 第65-74页 |
·兴源隧道选测项目监测内容 | 第65页 |
·兴源隧道选测项目监测方案 | 第65-67页 |
·兴源隧道选测项目监测结果分析与反馈 | 第67-74页 |
·兴源隧道双层初期支护效果评价 | 第74-76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76-78页 |
结论 | 第76-77页 |
建议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