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秦政治与伦理--儒法起源及汇流问题研究
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导论 先秦人文主义与王权思想 | 第12-30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渊源与学术史简要 | 第12-17页 |
一、儒法殊途的认识历程概略 | 第13-15页 |
二、儒法思想起源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文献问题 | 第17-30页 |
一、研究方法及新发 | 第19-25页 |
二、先秦文献的五种类型 | 第25-30页 |
第一章 作为思想史基础的世袭王权 | 第30-57页 |
本章提要 | 第30-31页 |
第一节 世袭王权的形成及思想史影响 | 第31-41页 |
一、提前出现的世袭王权 | 第31-34页 |
二、禹的思想史价值 | 第34-39页 |
三、历史学的真实与人类学的真实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逐步加强的世袭王权观念 | 第41-57页 |
一、世袭王权的挑战者的失败 | 第41-46页 |
二、君子名臣对王权合法化的推进 | 第46-49页 |
三、盘庚迁都:王权走向专制的重要事件 | 第49-53页 |
四、西周王权天赋观念对思想史的影响 | 第53-57页 |
第二章 西周政治遗产的人文价值 | 第57-94页 |
本章提要 | 第57-58页 |
第一节 西周社会观念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| 第58-76页 |
一、礼的多层含义 | 第58-64页 |
二、“仁”考 | 第64-69页 |
三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演变 | 第69-74页 |
四、传统“中”思想的儒学发展 | 第74-76页 |
第二节 德的政治性质与伦理含义 | 第76-94页 |
一、西周政治气质对“德”的塑造 | 第77-85页 |
二、“德”在战国成为政治阴谋 | 第85-90页 |
三、德的伦理意义与政治意义 | 第90-94页 |
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| 第94-174页 |
本章提要 | 第94-95页 |
第一节 史官、史学与儒家的关系 | 第95-116页 |
一、儒是先于儒学存在的一种职业 | 第96-102页 |
二、儒学与传统思想及其经典 | 第102-106页 |
三、“史”考及史学对儒学的影响 | 第106-113页 |
四、六经皆史与六经皆先王之迹 | 第113-116页 |
第二节 儒学肇始中的孔子价值 | 第116-154页 |
一、儒学确立:传统精神的人文主义升华 | 第117-122页 |
二、孔子之“作” | 第122-138页 |
三、从对政治人物评价看孔子核心政治理想 | 第138-145页 |
四、周公与孔子关系考辨 | 第145-154页 |
第三节 孟子悲悯情怀外化的困境与通途 | 第154-174页 |
一、孟子仁政的自我阐释和劝慰色彩 | 第155-161页 |
二、心气论:悲悯情怀之外化通途 | 第161-166页 |
三、从孟子政治理想看民本与民主之异 | 第166-174页 |
第四章 法家思想的政治来源 | 第174-211页 |
本章提要 | 第174-175页 |
第一节 酷刑政治:权力之恶与思想史之恶 | 第175-191页 |
一、夏刑的文献学分析 | 第176-178页 |
二、甲骨文所载酷刑与秦律酷刑比较 | 第178-188页 |
三、酷刑起源及君主政治对酷刑的依赖 | 第188-191页 |
第二节 西周政体瓦解过程的政治经验 | 第191-211页 |
一、大夫之死与郡县之立 | 第191-197页 |
二、生产模式与税制或军事原因引起的经济变革 | 第197-201页 |
三、法的量化与军功的量化 | 第201-204页 |
四、专制雏形与李悝作《法经》真伪之辩 | 第204-211页 |
第五章 法家的政治方法论与阴谋论 | 第211-253页 |
本章提要 | 第211-214页 |
第一节 商鞅的法家政治方法论与实践 | 第214-234页 |
一、分解社会阶层与小农经济的形成 | 第215-219页 |
二、军功与酷刑的进一步法律化 | 第219-223页 |
三、以农战政治实现君主最大利益 | 第223-226页 |
四、王法制与郡县统一吏制 | 第226-230页 |
五、简论商鞅 | 第230-234页 |
第二节 韩非法家阴谋观的集成与流毒 | 第234-253页 |
一、韩非对前代法家的批判继承 | 第234-240页 |
二、简述韩非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 | 第240-243页 |
三、从君权至上到对君权的彻底解放 | 第243-246页 |
四、韩非术的本质:历代阴谋之集大成 | 第246-250页 |
五、从“六虱”到“五(?)” | 第250-253页 |
第六章 儒法思想比较与儒法汇流 | 第253-289页 |
本章提要 | 第253-254页 |
第一节 上层建筑的法与社会伦理的儒 | 第254-264页 |
一、传统观念的变与不变 | 第255-258页 |
二、政治价值观的对立:民本与君本 | 第258-262页 |
三、保守主义与进化论的真实含义 | 第262-264页 |
第二节 政局之变与荀子之变 | 第264-289页 |
一、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:君主体系 | 第265-273页 |
二、法后王的理论实质与困境 | 第273-279页 |
三、利:礼之缘起与性恶之源 | 第279-284页 |
四、对君主极端推崇与儒体法用的汇流模式 | 第284-289页 |
综论 从儒法矛盾看传统思想问题 | 第289-299页 |
一、从内圣外王理论看传统思想困局 | 第291-295页 |
二、王权思想造就君民二极对立的历史影响 | 第295-2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9-308页 |
后记 | 第3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