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9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7页 |
·三次采油技术 | 第15页 |
·三元复合驱驱油技术 | 第15-18页 |
·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| 第15-16页 |
·三元复合驱室内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·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效果 | 第17-18页 |
·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 | 第18-19页 |
·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 | 第19-20页 |
·注入系统成垢规律 | 第19页 |
·采出系统成垢规律 | 第19-20页 |
·地面集输系统成垢规律 | 第20页 |
·三元复合驱防垢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·物理方法 | 第20页 |
·工艺法 | 第20-21页 |
·化学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三元复合驱除垢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·物理除垢技术 | 第22-23页 |
·人工机械除垢技术 | 第23页 |
·化学除垢技术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4-27页 |
第二章 三元复合驱成垢机理研究 | 第27-43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7页 |
·驱替物模 | 第27-28页 |
·岩心组成及物理参数分析 | 第28页 |
·采出液中离子分析 | 第28页 |
·储层矿物的组成 | 第28-29页 |
·驱油效率 | 第29页 |
·驱油过程中的溶蚀特征 | 第29-32页 |
·矿物溶蚀形貌特征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矿场溶蚀特征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碱对油层矿物的溶蚀机理 | 第36-38页 |
·碱溶硅酸盐微观机理 | 第36-37页 |
·碱溶矿物宏观机理 | 第37-38页 |
·三元复合驱垢的形成机理 | 第38-41页 |
·碳酸盐沉积物的形成 | 第38-39页 |
·无定形二氧化硅的形成过程 | 第39页 |
·硅酸或硅胶与金属离子反应过程 | 第39-40页 |
·泥沙与其它微粒的共沉积过程 | 第40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三元复合驱成垢规律研究 | 第43-6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3页 |
·仪器与药品 | 第43页 |
·实验条件及离子测定 | 第43页 |
·硅离子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| 第43-50页 |
·温度对硅离子稳定性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pH 值对硅离子稳定性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钙、镁对硅离子稳定性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铝离子对硅离子稳定性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钡离子对硅离子稳定性影响 | 第47页 |
·聚丙烯酰胺对硅离子稳定性影响 | 第47-49页 |
·表面活性剂对硅离子稳定性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三元复合驱结垢控制性因素研究 | 第50-57页 |
·碳酸根对成垢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硅含量对成垢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阳离子对成垢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·pH 值对结垢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·硅酸盐成垢过程中 pH 值变化特征 | 第57-62页 |
·初始 pH=7 含硅体系的成垢特征 | 第57-58页 |
·初始 pH=8 含硅体系的成垢特征 | 第58-60页 |
·初始 pH=9 含硅体系的成垢特征 | 第60-62页 |
·碳酸盐、硅酸盐成垢竞争性 | 第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5页 |
第四章 三元复合驱矿场成垢特征研究 | 第65-103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5-66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65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65页 |
·垢样组成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油田水样分析 | 第66页 |
·三元油井采出液离子变化特征 | 第66-73页 |
·碱度变化 | 第66-68页 |
·钙、镁离子变化特征 | 第68-69页 |
·硅离子含量变化特征 | 第69-70页 |
·聚合物及粘度变化特征 | 第70-71页 |
·表活剂含量变化特征 | 第71-72页 |
·采液量及含水变化特征 | 第72-73页 |
·三元井垢样组成分布特征 | 第73-93页 |
·垢样中元素存在形式 | 第73-74页 |
·垢样组成红外分析法 | 第74-83页 |
·垢样中晶体型式 | 第83-84页 |
·垢样硅酸盐存在形式 | 第84-85页 |
·垢样中油族组成分析 | 第85-86页 |
·三元油井垢样组成 | 第86-87页 |
·垢样分层沉积特征 | 第87-88页 |
·井筒垢样组成特征 | 第88-89页 |
·采出液 pH 值与垢样组成 | 第89-90页 |
·采出液 pH 值与碳酸钡含量 | 第90-92页 |
·垢样形貌特征特征 | 第92-93页 |
·油井结垢特点及规律 | 第93-99页 |
·东北 II 块 | 第93-96页 |
·杏区东部Ⅰ块 | 第96-99页 |
·各区块油井结垢阶段的划分标准 | 第99-101页 |
·东北 II 块 | 第99页 |
·东部Ⅰ块 | 第99-100页 |
·东部Ⅱ块 | 第100-10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第五章 三元复合驱化学控制技术研究 | 第103-13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03-107页 |
·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103-104页 |
·环氧琥珀酸钠的合成 | 第104-106页 |
·聚环氧琥珀酸钠合成 | 第106页 |
·MA-AA-SA 多元共聚物合成 | 第106-107页 |
·防垢剂阻垢性能测定方法 | 第107页 |
·环氧琥珀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| 第107-113页 |
·反应温度对 ESA 产率的影响 | 第107-108页 |
·反应时间对 ESA 产率的影响 | 第108-109页 |
·催化剂用量对 ESA 产率的影响 | 第109页 |
·氢氧化钠用量对 ESA 产率的影响 | 第109-110页 |
·过氧化氢用量对 ESA 产率的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·最佳合成工艺 | 第111-113页 |
·聚环氧琥珀酸钠合成工艺研究 | 第113-117页 |
·聚合温度对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14页 |
·聚合时间对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14页 |
·体系 pH 值对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14-115页 |
·引发剂用量对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15页 |
·最佳合成工艺 | 第115-117页 |
·MA-AA-SA 合成规律研究 | 第117-123页 |
·反应温度对产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17-118页 |
·反应时间对产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18-119页 |
·马来酸酐用量对产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19页 |
·丙烯酸用量对产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19-121页 |
·丙烯磺酸钠用量对产物阻垢率的影响 | 第121页 |
·次亚磷酸钠用量对产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| 第121-122页 |
·MA-AA-SA 三元共聚物最优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| 第122-123页 |
·复合防垢剂阻垢剂性能评价 | 第123-128页 |
·钙离子含量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| 第123-124页 |
·温度对防垢效果的影响 | 第124-125页 |
·硅含量对防垢效果的影响 | 第125-126页 |
·药剂用量对防垢效果的影响 | 第126-127页 |
·不同成垢阶段化学控制方案 | 第127-128页 |
·矿场防垢剂用量优化设计 | 第128-134页 |
·防垢剂用量设计原则 | 第128-129页 |
·碳酸盐结垢期防垢剂 ST 优化设计 | 第129-133页 |
·混合垢和硅酸盐结垢期防垢剂优化设计 | 第133-1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结论 | 第135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4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44-14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49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-151页 |
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 | 第151-1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