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发育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1-26页 |
| 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5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2页 |
| ·地震滑坡研究 | 第15-20页 |
| ·大渡河地质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·论文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| ·主要创新成果 | 第25-26页 |
| 第2章 大渡河流域工程地质环境 | 第26-54页 |
| ·大地构造背景 | 第26-27页 |
| ·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7-54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27-29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29-31页 |
| ·地质构造 | 第31-32页 |
| ·新构造与地震 | 第32-52页 |
| ·物理地质作用 | 第52页 |
| ·水文地质 | 第52-54页 |
| 第3章 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发育特征及规律 | 第54-80页 |
| ·概述 | 第54-63页 |
| ·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分布规律 | 第63-73页 |
| ·平面分布规律 | 第64-68页 |
| ·河谷剖面上分布规律 | 第68-71页 |
| ·形成时间的分布规律 | 第71-73页 |
| ·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组成、结构特征 | 第73-77页 |
| ·地震滑坡的堰塞效应 | 第77-78页 |
| ·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第4章 典型地震滑坡(摩岗岭滑坡)剖析 | 第80-115页 |
| ·滑坡区自然地理条件 | 第80-81页 |
| ·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| 第80页 |
| ·气象水文特征 | 第80-81页 |
| ·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| 第81-85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81-82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82-83页 |
| ·地质构造 | 第83-84页 |
| ·地震 | 第84-85页 |
| 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85页 |
| ·滑坡基本特征 | 第85-100页 |
| ·滑坡整体规模及分区 | 第85-87页 |
| ·滑坡边界特征及各区特征 | 第87-93页 |
| ·滑坡物质组成及特征 | 第93-99页 |
| ·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| 第99-100页 |
| ·滑坡形成条件与变形破坏机制 | 第100-102页 |
| ·摩岗岭滑坡的形成条件 | 第100页 |
| ·摩岗岭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过程 | 第100-102页 |
| ·滑坡形成的离散元数值模拟 | 第102-113页 |
| ·离散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103-104页 |
| ·材料参数的选取 | 第104页 |
| ·数值模型边界条件和动力参数的选取 | 第104-107页 |
| ·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107-113页 |
| ·小结 | 第113-115页 |
| 第5章 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成因机理研究 | 第115-133页 |
| ·震动拉裂-顺层滑移模式 | 第116-119页 |
| ·震动拉裂-剪断滑移模式 | 第119-124页 |
| ·震动拉裂-剪断抛射模式 | 第124-126页 |
| ·震动拉裂-断层压缩-剪断抛射模式 | 第126-129页 |
| ·震动拉裂-台阶式滑移模式 | 第129-131页 |
| ·小结 | 第131-133页 |
| 结论 | 第133-136页 |
| 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7-145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