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动机关键零件尺寸恢复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3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3-16页 |
·再制造的意义与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| 第14-15页 |
·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| 第15-16页 |
·表面工程关键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6-21页 |
·热喷涂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冷喷涂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胀修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自动化喷涂平台开发和喷涂涂层性能表征 | 第23-39页 |
·持枪机械手 | 第23-24页 |
·自动化喷涂平台的设计开发 | 第24-25页 |
·总体方案的拟定 | 第24-25页 |
·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| 第25页 |
·三种形状零件的仿真及路径规划 | 第25-30页 |
·平面类零件的喷涂修复及路径规划 | 第26-27页 |
·轴类零件的喷涂修复及路径规划 | 第27-28页 |
·内孔类零件的喷涂修复及路径规划 | 第28-30页 |
·冷、热喷涂涂层性能对比 | 第30-38页 |
·涂层性能测试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粉末电镜照对比 | 第31-32页 |
·涂层微观组织结构 | 第32-33页 |
·涂层粘结强度 | 第33-34页 |
·涂层硬度 | 第34-35页 |
·涂层耐磨性 | 第35-36页 |
·涂层摩擦学特性 | 第36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曲轴热喷涂尺寸恢复工艺研究 | 第39-56页 |
·热喷涂技术原理 | 第39-41页 |
·超音速火焰喷涂原理 | 第39-40页 |
·高速电弧喷涂原理 | 第40-41页 |
·热喷涂修复曲轴工艺过程 | 第41-45页 |
·喷涂前的表面准备 | 第41-43页 |
·曲轴喷涂 | 第43-44页 |
·曲轴喷后处理与加工 | 第44-45页 |
·喷砂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影响研究 | 第45-51页 |
·试验目的 | 第45页 |
·正交试验设计 | 第45-46页 |
·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结论 | 第50-51页 |
·基体表面粗糙度对涂层粘结强度影响研究 | 第51-55页 |
·拉伸原理 | 第51-52页 |
·拉伸结果 | 第52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52-55页 |
·结论 | 第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发动机水道口冷喷涂尺寸恢复工艺研究 | 第56-71页 |
·冷喷涂技术原理 | 第56-58页 |
·冷喷涂技术的特点 | 第56-57页 |
·涂层形成机理 | 第57-58页 |
·发动机水道口冷喷涂尺寸恢复工艺过程 | 第58-61页 |
·喷前预处理 | 第59-60页 |
·喷涂恢复 | 第60页 |
·喷后加工 | 第60-61页 |
·发动机水道口冷喷涂恢复涂层的性能表征 | 第61-70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4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4-69页 |
·水道口腐蚀区域修复结果评价 | 第69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活塞销与缸盖导管孔的胀修尺寸恢复工艺研究 | 第71-84页 |
·活塞销的胀塑尺寸恢复原理 | 第71-73页 |
·零件的胀大分析 | 第71-72页 |
·胀杆压入过程及其技术要求 | 第72-73页 |
·残余应力 | 第73页 |
·活塞销的胀塑尺寸恢复工艺过程 | 第73-76页 |
·活塞销的工作情况 | 第73-74页 |
·活塞销的磨损和变形 | 第74页 |
·活塞销的恢复 | 第74-76页 |
·缸盖导管的胀接尺寸恢复原理 | 第76-80页 |
·材料模型 | 第76-77页 |
·铜导管加载阶段 | 第77-78页 |
·旧导管加载阶段 | 第78-79页 |
·卸载阶段 | 第79-80页 |
·缸盖导管孔的胀接工具箱和胀接尺寸恢复工艺过程 | 第80-83页 |
·胀修工具箱 | 第80-81页 |
·胀修操作方法 | 第81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·全文主要结论 | 第84页 |
·工作展望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附录1 曲轴喷涂恢复工艺规范 | 第90-92页 |
附录2 发动机缸体水道口再制造工艺规范 | 第92-94页 |
附录3 活塞销再制造工艺规范 | 第94-96页 |
附录4 缸盖导管孔再制造工艺规范 | 第96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| 第99-10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和授权的专利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