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部分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概述 | 第12-20页 |
一、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内涵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(一) 行政诉讼第三人内涵阐释 | 第12-13页 |
(二)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价值 | 第13-14页 |
(三)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必要性 | 第14-15页 |
二、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现状 | 第15-20页 |
(一) 法律规定现状 | 第15-17页 |
(二) 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第二部分 对域外相关制度的分析及借鉴 | 第20-28页 |
一、域外相关制度分析 | 第20-26页 |
(一) 德国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| 第20-22页 |
(二) 日本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| 第22-24页 |
(三) 台湾地区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| 第24-26页 |
二、对域外相关制度设计的比较借鉴 | 第26-28页 |
(一)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界定 | 第26页 |
(二)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分类 | 第26-27页 |
(三) 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 | 第27页 |
(四)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| 第27-28页 |
第三部分 对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准用 | 第28-32页 |
一、准用的可行性与限度分析 | 第28-29页 |
(一) 可行性分析 | 第28页 |
(二) 限度分析 | 第28-29页 |
二、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分类 | 第29-30页 |
(一) 分类介绍 | 第29页 |
(二) 准用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三、民事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具体程序及权利义务 | 第30-32页 |
(一) 民事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具体程序 | 第30页 |
(二) 民事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诉讼权利义务 | 第30-31页 |
(三) 准用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第四部分 制度完善构想 | 第32-45页 |
一、明确定义与范围 | 第32-37页 |
(一) 科学界定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 | 第32-36页 |
(二) 与相关概念的比较鉴别 | 第36-37页 |
二、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分类 | 第37-40页 |
(一) 必要参加第三人 | 第39页 |
(二) 普通参加第三人 | 第39-40页 |
三、合理设定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 | 第40-42页 |
(一) 参诉时间 | 第40-41页 |
(二) 参诉方式 | 第41-42页 |
四、对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义务的构想 | 第42-45页 |
(一) 必要参加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| 第42-43页 |
(二) 普通参加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| 第43-45页 |
第五部分 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9-5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