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 辣椒的概述 | 第11-12页 |
·辣椒的工业生产 | 第11-12页 |
2 发酵蔬菜的产业现状 | 第12页 |
3 蔬菜发酵的方式 | 第12-13页 |
4 发酵蔬菜的工艺研究 | 第13页 |
5 发酵蔬菜的安全性 | 第13-14页 |
·微生物方面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·化学性问题 | 第14页 |
6 蔬菜发酵中主要乳酸菌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| 第14-15页 |
7 蔬菜风味物质分析方法 | 第15-16页 |
8 抗氧化性的研究 | 第16页 |
9 蔬菜发酵中风味物质的研究 | 第16页 |
10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自然发酵辣椒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性能 | 第18-2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材料 | 第18-19页 |
·菌株分离材料 | 第18页 |
·培养基 | 第18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18-19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1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自然发酵辣椒的制作工艺 | 第19页 |
·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| 第19页 |
·乳酸的定性实验 | 第19-20页 |
·菌株的产酸能力的测定 | 第20页 |
·菌株的耐盐性 | 第20页 |
·耐亚硝酸盐的实验 | 第20页 |
·乳酸菌的鉴定 | 第20-2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5页 |
·纸层析乳酸定性结果 | 第21页 |
·产酸能力 | 第21页 |
·耐盐性 | 第21-22页 |
·耐亚硝酸盐性 | 第22页 |
·形态学鉴定 | 第22-25页 |
3 结论 | 第25页 |
4 讨论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发酵辣椒盐水中优良发酵剂的筛选 | 第27-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材料 | 第27-2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7页 |
·培养基 | 第2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发酵液的制备 | 第28页 |
·最佳发酵菌种的组合的确定 | 第28页 |
·温度对发酵辣椒盐水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氯化钠浓度对发酵辣椒盐水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接种量对辣椒盐水的影响 | 第29页 |
·发酵辣椒盐水的最佳配方的确定 | 第29页 |
·优良发酵剂发酵辣椒盐水 | 第29-30页 |
·样品处理 | 第29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29页 |
·质谱条件 | 第29-3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2页 |
·不同发酵剂发酵辣椒盐水的pH值和产酸量 | 第30-32页 |
·单菌种发酵辣椒盐水的GC/MS分析结果 | 第32-35页 |
·用顶空固相微萃取-气质联用对不同菌种发酵辣椒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 | 第35页 |
·香味成分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主要风味物质分类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酯类 | 第36-37页 |
·烃类 | 第37页 |
·醇类 | 第37页 |
·醛类 | 第37页 |
·酮类 | 第37页 |
·羧酸类 | 第37页 |
·其他物质 | 第37页 |
·温度对发酵辣椒盐水的发酵情况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温度对对发酵辣椒盐水的pH值变化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温度对发酵辣椒盐水的亚硝酸盐的形成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氯化钠浓度对发酵辣椒盐水发酵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·氯化钠浓度对发酵辣椒盐水pH值变化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氯化钠浓度对发酵辣椒盐水发酵的亚硝酸盐形成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接种量对发酵辣椒盐水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接种量对发酵辣椒盐水pH值的影响 | 第40页 |
·接种量对发酵辣椒盐水发酵的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发酵温度对发酵蔬菜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加盐量对发酵蔬菜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接种量对发酵蔬菜的影响 | 第42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发酵辣椒抗氧化性活性的研究 | 第44-4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材料与试剂 | 第44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4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的测定 | 第45页 |
·对DPPH·自由基清除作用的测定 | 第45页 |
·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| 第46-47页 |
·对DPPH·自由基清除作用 | 第47页 |
·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| 第47-48页 |
3 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发酵辣椒香气成分分析 | 第49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材料 | 第4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9页 |
·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4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发酵辣椒的制备 | 第49页 |
·样品处理 | 第49页 |
·气质联用色谱、质谱条件 | 第49-5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7页 |
·挥发性风味组分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中不同类香气物质含量的比较 | 第55-57页 |
·自然发酵辣椒与接种发酵辣椒中酯类物质的比较 | 第56页 |
·自然发酵辣椒与接种辣椒中醇类物质的比较 | 第56页 |
·自然发酵辣椒与接种发酵辣椒中酸类物质的比较 | 第56-57页 |
·自然发酵辣椒与接种发酵辣椒的醛酮类物质的比较 | 第57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1 结论 | 第58页 |
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| 第58页 |
3 问题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