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牛膝资源调查及品质评价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前言 | 第10-11页 |
| 1、川牛膝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20页 |
| ·本草历史沿革 | 第11-13页 |
| ·川牛膝的生药学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·基源 | 第13页 |
| ·原植物的研究 | 第13页 |
| ·药材性状鉴别 | 第13-14页 |
| ·显微鉴别研究 | 第14页 |
| ·化学成分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质量控制 | 第15-17页 |
| ·薄层色谱法 | 第15页 |
| ·含量测定 | 第15-16页 |
| ·川牛膝多糖的工艺研究 | 第16页 |
| ·川牛膝指纹图谱的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| ·川牛膝的药效学研究 | 第17-20页 |
| ·抗炎、镇痛作用 | 第17页 |
| ·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| 第17页 |
| ·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| ·抗肿瘤作用 | 第18页 |
| ·抗病毒作用 | 第18页 |
| ·抗生育作用 | 第18-19页 |
| ·其他方面 | 第19-20页 |
| 2、资源调查研究 | 第20-27页 |
| ·自然分布及生境 | 第20-21页 |
| ·原植物形态及与麻牛膝、“红牛膝”的主要鉴别要点 | 第21-22页 |
| ·调查时间和地点 | 第22页 |
| ·调查方法 | 第22页 |
| ·川牛膝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5页 |
| ·四川地区 | 第22-23页 |
| ·重庆地区 | 第23-24页 |
| ·湖北地区 | 第24页 |
| ·湖南地区 | 第24页 |
| ·云南及贵州地区 | 第24页 |
| ·川牛膝的栽培方式 | 第24-25页 |
| ·小结与讨论 | 第25-27页 |
| 3、川牛膝的品质研究 | 第27-51页 |
| ·HPLC法测定川牛膝药材中杯苋甾酮的含量 | 第27-3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7-28页 |
| ·仪器与试药 | 第28-29页 |
| ·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9页 |
| ·色谱条件 | 第29-30页 |
| ·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30页 |
| ·系统适应性试验 | 第30-32页 |
| ·川牛膝中杯苋甾酮含量的测定 | 第3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·川牛膝的指纹图谱研究 | 第35-51页 |
| ·药材 | 第35-36页 |
| ·仪器与试药 | 第36页 |
| ·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| 第36-40页 |
| ·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40-42页 |
| ·对照品溶液的制备、测定 | 第42-43页 |
| ·阴性对照试验 | 第43页 |
| ·检测时间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| ·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| 第44-46页 |
| ·样品测定及指纹图谱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·小结与讨论 | 第49-51页 |
| 4、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6页 |
| ·川牛膝本草考证及现代应用状况 | 第51页 |
| ·国内川牛膝产地分布现状 | 第51-52页 |
| ·国内川牛膝主要栽培模式 | 第52页 |
| ·川牛膝品种选育及应用现状 | 第52-53页 |
| ·川牛膝的品质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川牛膝指纹图谱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| ·川牛膝今后的研究方向展望 | 第55-56页 |
| 5、附图 | 第56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6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