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结构面网络模型及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| ·结构面网络模拟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结构面规模 | 第12-13页 |
| ·结构面产状 | 第13页 |
| ·结构面间距(密度) | 第13-14页 |
| ·结构面形状及大小 | 第14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| ·块体识别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| 2 岩体结构面强度估算 | 第19-24页 |
| ·Barton经验公式 | 第19-20页 |
| ·图像处理获取结构面粗糙度 | 第20-22页 |
| ·裂隙图像的获取 | 第20-21页 |
| ·图像前期处理 | 第21-22页 |
| ·裂隙粗糙度评价 | 第22页 |
| ·结构面强度估算 | 第22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3 GPS量测及结构面参数确定 | 第24-34页 |
| ·GPG-RTK技术 | 第24-25页 |
| ·全球定位系统GPS | 第24页 |
| ·GPS-RTK技术 | 第24-25页 |
| ·野外数据测量 | 第25-27页 |
| ·露头的选择 | 第25页 |
| ·坐标系转换 | 第25页 |
| ·测量步骤 | 第25-26页 |
| ·测量成果 | 第26-27页 |
| ·测量数据调整 | 第27-33页 |
| ·三维空间坐标系 | 第28-29页 |
| ·调整原理 | 第29-30页 |
| ·数据处理程序 | 第30-32页 |
| ·结果对比 | 第32-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4 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结构面三维网络模型研究 | 第34-50页 |
| ·随机三维网络模型 | 第34-46页 |
| ·裂隙的分组 | 第35-37页 |
| ·裂隙的大小 | 第37-39页 |
| ·裂隙的密度与空间分布 | 第39-42页 |
| ·随机数的生成 | 第42-44页 |
| ·随机裂隙圆盘的生成 | 第44-46页 |
| ·加入确定性信息 | 第46-48页 |
| ·结构面三维网络图像的可视化 | 第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5 基于结构面三维网络模型的地下围岩局部块体搜寻 | 第50-58页 |
| ·块体的定义与分类 | 第50页 |
| ·确定开挖临空面 | 第50-51页 |
| ·求解裂隙交线 | 第51-53页 |
| ·块体搜索 | 第53-54页 |
| ·块体可动性的判断 | 第54-55页 |
| ·块体生成 | 第55-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6 基于结构面三维网络模型的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 | 第58-68页 |
| ·Abaqus隐式分析与显式分析 | 第58页 |
| ·地下巷道围岩的地应力场 | 第58-59页 |
| ·初始应力场平衡 | 第58-59页 |
| ·开挖二次应力场 | 第59页 |
| ·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59-61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59-60页 |
| ·材料参数 | 第60页 |
| ·边界条件及荷载情况 | 第60页 |
| ·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| 第60-61页 |
| ·数值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·块体的位移分析 | 第62页 |
| ·接触面上摩擦应力分析 | 第62-63页 |
| ·考虑块体仅受重力作用 | 第63-66页 |
| ·块体的位移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·接触面上摩擦应力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结果对比分析 | 第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80页 |
| 附录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