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的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18页 |
·生态农庄的概念 | 第9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7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3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3-17页 |
·总结 | 第17-18页 |
2 引言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文献研究与资料整理 | 第18页 |
·研究相关理论 | 第18页 |
·实证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3 生态农庄的基础理论研究 | 第20-23页 |
·生态农庄和观光农业的联系和区别 | 第20页 |
·生态农庄的分类 | 第20-21页 |
·生态农庄的基本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生态农庄的功能 | 第22-23页 |
4 生态农庄的规划理论研究 | 第23-28页 |
·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3-25页 |
·景观生态学原理 | 第23页 |
·景观美学原理 | 第23-24页 |
·可持续发展原理 | 第24页 |
·旅游心理学 | 第24页 |
·旅游经济学 | 第24页 |
·生物多样性原理 | 第24页 |
·循环经济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生态农庄规划设计的原则 | 第25-28页 |
·因地制宜原则 | 第25-26页 |
·自然生态原则 | 第26页 |
·文化原则 | 第26页 |
·互动性原则 | 第26页 |
·经济性原则 | 第26页 |
·协调发展原则 | 第26页 |
·两个“IP”原则 | 第26-28页 |
5 生态农庄选址依据和规划内容 | 第28-36页 |
·生态农庄的选址依据 | 第28-29页 |
·农业资源条件 | 第28页 |
·区位条件 | 第28-29页 |
·自然资源条件 | 第29页 |
·地域文化资源条件 | 第29页 |
·生态农庄规划内容 | 第29-36页 |
·功能分区 | 第29-31页 |
·道路交通系统 | 第31-33页 |
·水系和排灌系统 | 第33-34页 |
·园区生态小循环系统 | 第34页 |
·配套服务设施系统 | 第34-35页 |
·景点组织 | 第35-36页 |
6 生态农庄景观要素设计 | 第36-42页 |
·地形设计 | 第36页 |
·地形设计原则 | 第36页 |
·地形处理方法 | 第36页 |
·微地形处理 | 第36页 |
·水体 | 第36-38页 |
·水体形式 | 第36-37页 |
·驳岸的生态处理 | 第37页 |
·水循环系统 | 第37-38页 |
·建筑 | 第38-39页 |
·乡土性 | 第38页 |
·生态性 | 第38-39页 |
·植物 | 第39-41页 |
·注重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 | 第39页 |
·注重多样性 | 第39页 |
·注重营造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环境 | 第39-40页 |
·植物配置 | 第40-41页 |
·景观细部设计 | 第41-42页 |
7 实例分析研究 | 第42-54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42-44页 |
·背景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区位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目标定位 | 第44页 |
·总体规划 | 第44-47页 |
·规划原则 | 第44-45页 |
·功能分区 | 第45-46页 |
·道路交通规划 | 第46页 |
·种植规划 | 第46-47页 |
·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| 第47页 |
·景区设计内容 | 第47-53页 |
·入口区 | 第47页 |
·别墅区 | 第47-48页 |
·亲水娱乐休闲区 | 第48-49页 |
·科技示范农业体验休闲区 | 第49页 |
·度假休闲区 | 第49页 |
·道路交通设计 | 第49-50页 |
·种植设计 | 第50-52页 |
·配套设施设计 | 第52页 |
·废弃物和废水的处理 | 第52-53页 |
·小结 | 第53-54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·结论 | 第54页 |
·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页 |
在读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