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--聚合类树脂及塑料论文--聚氯乙烯及塑料论文

高抗冲ACR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对PVC的改性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3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3-31页
   ·概述第13页
   ·PVC 抗冲改性剂发展历程第13-14页
   ·核壳结构ACR第14-29页
     ·发展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·国外ACR 抗冲改性剂的发展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·我国ACR 抗冲改性剂的发展情况第16页
     ·核壳结构ACR 对聚合物的增韧机理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·多重银纹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·剪切屈服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·银纹-剪切带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·银纹支化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·空洞化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影响核壳结构ACR 增韧的因素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·乳胶粒的核/壳结构的组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·核壳结构改性剂的内部结构和形态的影响第21页
       ·接枝特性的影响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·ACR 乳胶粒粒径的影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用量的选择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核壳结构改性剂的制备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·核壳乳液聚合研究进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·核壳乳液聚合机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核壳乳胶粒子的结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第25-29页
   ·课题的提出与意义第29-30页
   ·课题的研究内容第30-31页
第二章 实验方法和表征第31-37页
   ·主要仪器及试剂第31-34页
     ·合成实验仪器第31-32页
     ·合成主要原料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加工测试部分主要仪器第33页
     ·加工测试主要原料第33-34页
   ·试样制备第34页
     ·ACR 粒子研究路线第34页
     ·PVC 与ACR 共混工艺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塑炼工艺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模压工艺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裁样第34页
   ·测试方法第34-37页
     ·结构组成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·粒径测试第34-35页
     ·粒子结构形态第35页
     ·表面及断面形貌第35页
     ·差示扫描量热(DSC)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·凝胶含量测试第35页
     ·固含量的测定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单体转化率第36页
     ·机械性能测试方法第36-37页
第三章 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合成核壳结构 ACR 工艺研究第37-54页
   ·引言第37页
   ·合成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38-54页
     ·单体加料方式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·第一单体的加料方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第二单体的加料方式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第39-43页
     ·引发体系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·过硫酸钾体系引发机理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氧化还原体系引发机理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·引发剂用量对PBA 粒径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·聚合温度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·聚合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·聚合温度对反应稳定性的影响第48页
       ·聚合温度对PBA 粒子粒径大小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·乳化体系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·乳化剂种类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乳化剂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·乳化剂浓度对PBA 粒子粒径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53-54页
第四章 核壳结构 ACR 抗冲改性剂的合成与表征第54-64页
   ·引言第54页
   ·合成方法第54-55页
   ·PBA 核粒径控制第55-56页
     ·种子乳液用量对PBA 粒径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·聚合体系固含量对PBA 粒径的影响第56页
   ·ACR 核壳界面间的结合第56-63页
     ·单纯核壳ACR第56-57页
     ·过渡型核壳ACR第57页
     ·交联型LIPN第57-59页
     ·界面结合力的比较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·力学性能表征ACR 核壳界面结合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·DSC 分析表征ACR 核壳界面结合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·ACR/PVC 合金冲击断面形貌表征ACR 核壳界面结合第61-63页
   ·小结第63-64页
第五章 共聚交联型 LIPN 的合成、表征及作用机理研究第64-75页
   ·引言第64页
   ·合成方法第64-65页
   ·交联机理第65-67页
   ·交联度的控制第67-69页
     ·溶解性实验第67页
     ·乳化剂和交联剂的配合第67-69页
   ·交联表征第69-73页
     ·红外光谱表征第69-70页
     ·1H-NMR 定量分析PBA 与PMMA 比值第70-71页
     ·DSC 分析交联行为第71-73页
     ·力学性能评价第73页
   ·硅烷偶联剂改性LIPN 的尝试第73-74页
     ·设计思路第73-74页
     ·合成方法第74页
   ·小结第74-75页
第六章 三种 ACR 抗冲改性剂对 PVC 的改性研究第75-89页
   ·引言第75页
   ·实验部分第75-76页
   ·ACR/PVC 的力学强度第76-83页
     ·合成参数对LIPN-Ⅰ力学强度的影响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·PBA 核粒径大小对ACR/PVC 力学强度的影响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·核含量对ACR/PVC 力学强度的影响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·交联剂用量对ACR/PVC 力学强度的影响第79-80页
     ·合成参数对LIPN-Ⅱ力学强度的影响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·橡塑比、核壳比的影响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·交联程度的影响第81-83页
     ·3 MOPTMOS 对LIPN/PVC 冲击强度的影响第83页
   ·ACR/PVC 增韧机理初探第83-86页
     ·ACR 用量对ACR/PVC 冲击强度的影响第83-85页
     ·ACR 在PVC 中的分散第85-86页
   ·ACR/PVC 的加工性能第86-87页
   ·ACR/PVC 的耐热性能第87页
     ·三种LIPN 的耐热性第87页
     ·3MOPTMOS 对 LIPN/PVC 耐热变形性的影响第87页
   ·小结第87-89页
结论第89-91页
参考文献第91-9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-100页
致谢第100-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羧化丁基橡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海洋天然产物BDB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PTP1B抑制活性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