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2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20-46页 |
| ·逆境对苜蓿生产的影响 | 第21-27页 |
| ·紫花苜蓿概况 | 第21-23页 |
| ·干旱对苜蓿生产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| ·盐碱对苜蓿生产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| ·高温对苜蓿生产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| ·目前改善逆境苜蓿生产的手段 | 第27-30页 |
| ·选择抗性品种 | 第27-29页 |
| ·合理的水肥 | 第29-30页 |
| ·缓解苜蓿干旱胁迫效应的途径 | 第30-32页 |
| ·遗传育种 | 第30-31页 |
| ·抗旱锻炼 | 第31页 |
| ·其他农艺措施 | 第31-32页 |
| ·国内外苜蓿非生物胁迫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| 第32-36页 |
| ·国内外苜蓿水分胁迫分子机理研究 | 第36-37页 |
| ·植物根瘤菌共生研究 | 第37-39页 |
| ·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 | 第37-38页 |
| ·根瘤菌共生与抗逆境研究进展 | 第38-39页 |
| ·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 | 第39-40页 |
| ·非损伤微测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| 第40-44页 |
| ·本研究切入点 | 第44-46页 |
| 第二章 根瘤菌共生对苜蓿逆境下存活率的影响 | 第46-56页 |
| ·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6-49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46页 |
| ·种子萌发 | 第46页 |
| ·根瘤菌接种及处理 | 第46-48页 |
| ·根瘤移除 | 第48页 |
| ·存活率的测定 | 第48-4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4页 |
| ·苜蓿植株在高温盐双重胁迫下的存活率 | 第49-51页 |
| ·苜蓿植株在高温和干旱双重胁迫下的存活率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·干旱胁迫下存活率 | 第52-54页 |
| ·移除根瘤后的苜蓿植株的存活率 | 第54页 |
| ·讨论 | 第54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三章 干旱胁迫和根瘤菌共生对苜蓿的生理影响 | 第56-62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6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56页 |
| ·干旱处理 | 第56页 |
| ·生理指标测定 | 第56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5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0页 |
| ·MDA 含量的变化 | 第56-57页 |
| ·可溶性蛋白含量,超氧阴离子含量及 SOD 和 CAT 酶活的变化 | 第57-58页 |
| ·GSH 和脯氨酸的含量的变化 | 第58-59页 |
| ·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| 第59-60页 |
| ·讨论 | 第60-61页 |
| ·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四章 盐胁迫和根瘤菌共生对苜蓿的生理影响 | 第62-7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62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62页 |
| ·指标测定 | 第62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6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62-72页 |
| ·干物质含量的变化 | 第62-63页 |
| ·MDA 含量的变化 | 第63-65页 |
| ·可溶性蛋白含量,超氧阴离子含量及 SOD 和 CAT 酶活的变化 | 第65-69页 |
| ·GSH 和脯氨酸的含量的变化 | 第69-71页 |
| ·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| 第71-72页 |
| ·讨论 | 第72-74页 |
| 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根瘤菌共生苜蓿干旱复水及盐胁迫下根际离子动态研究 | 第75-8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75-76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75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75页 |
| ·非损伤微测定 | 第75-7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76-81页 |
| ·干旱胁迫后复水 Ca~(2+)、H~+、K~+离子流稳态变化 | 第76-78页 |
| ·150mM NaCl 胁迫下 Ca~(2+)、H~+、K~+离子流稳态变化 | 第78-80页 |
| ·150mM NaCl 胁迫下 H+、K+离子流动态变化 | 第80-81页 |
| ·讨论 | 第81-83页 |
| ·小结 | 第83-84页 |
| 第六章 苜蓿根瘤菌共生干旱相关基因的筛选 | 第84-11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84-85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84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84-85页 |
| ·基因芯片处理 | 第85-88页 |
| ·RNA 提取及纯化 | 第85页 |
| ·cDNA 第一链和第二链一步法合成 | 第85-86页 |
| ·aaUTP 标记 cRNA 合成 | 第86页 |
| ·cRNA 纯化 | 第86-87页 |
| ·cRNA 浓度测定 | 第87页 |
| ·cRNA 样品荧光标记 | 第87页 |
| ·荧光标记 cRNA 样品纯化 | 第87页 |
| ·荧光分子浓度及掺入率计算 | 第87-88页 |
| ·cRNA 样品片段化和芯片杂交 | 第88页 |
| ·芯片洗涤 | 第88页 |
| ·芯片扫描、数据归一化 | 第88页 |
| 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88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88-112页 |
| ·RNA 质量 | 第88-91页 |
| ·芯片结果质控 | 第91-92页 |
| ·芯片结果分析 | 第92-95页 |
| ·差异基因挑选 | 第95-98页 |
| ·Blast 注释 | 第98页 |
| ·三阶段间差异基因分析 | 第98-103页 |
| ·接种根瘤菌前后差异表达基因 | 第103-107页 |
| ·Phenylpropanoid 代谢途径分析 | 第107-112页 |
| ·讨论 | 第112页 |
| ·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| 第七章 三个苜蓿干旱相关基因的半定量 RT-PCR 表达分析 | 第114-122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14-116页 |
| ·材料 | 第114页 |
| ·方法 | 第114-116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116-121页 |
| ·苜蓿植株在干旱胁迫下的 RWC 变化 | 第116-117页 |
| ·筛选基因在不同干旱程度和不同品种中的表达 | 第117-119页 |
| ·接种根瘤菌对三个基因响应干旱的反应 | 第119页 |
| ·三个基因在不同品种干旱后的表达量分析 | 第119-121页 |
| ·讨论 | 第121页 |
| ·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| 第八章 结论 | 第122-1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5-160页 |
| 附录 | 第160-167页 |
| 致谢 | 第167-16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68-1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