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硅酸盐工业论文--陶瓷工业论文--基础理论论文

再结晶碳化硅烧结机理及其材料性能改进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3页
插图索引第13-17页
附表索引第17-18页
第1章 绪论第18-37页
   ·碳化硅第18-22页
     ·碳化硅的基本结构第18-19页
     ·SiC的性能第19-21页
     ·SiC陶瓷材料的分类及发展第21-22页
   ·RSiC的研究进展第22-28页
     ·胶态成型第22-28页
     ·可塑法成型第28页
     ·干压成型第28页
   ·RSiC的性能与应用第28-35页
     ·结构材料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多孔材料第30-34页
     ·热交换材料第34页
     ·电热材料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复合材料第35页
   ·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第35-37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35-36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36-37页
第2章 RSiC的再结晶烧结过程研究第37-62页
   ·引言第37-38页
   ·实验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单一粒径组成RSiC样品的制备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混合粒径原料组成的RSiC样品制备第39页
     ·表征与测试第39-40页
   ·单一粒径分布对RSiC的显微结构的影响第40-51页
     ·原料形貌及粒径分布第40-42页
     ·烧结体的密度及显微形貌随温度的变化第42-47页
     ·烧结体的颗粒粒径分布随温度的变化第47-49页
     ·烧结、颗粒长大、局部致密化与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49-51页
   ·混合粒径组成对RSiC的烧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第51-61页
     ·原料粉体及压制体烧结后的显微形貌及其随温度演变第51-55页
     ·烧结和颗粒长大与温度及原始颗粒粒径比的关系第55-60页
     ·局部致密化及大颗粒作用第60-6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1-62页
第3章 原料SiO_2杂质对SiC再结晶的影响研究第62-81页
   ·引言第62-64页
   ·实验第64-65页
     ·原料第64-65页
     ·制备及表征第65页
   ·SiO_2对SiC再结晶过程的影响第65-74页
     ·初始SiO_2杂质对SiC再结晶过程中失重的影响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初始SiO_2含量对RSiC显微结构变化的影响第66-69页
     ·SiO_2杂质对SiC再结晶过程影响的探讨第69-74页
   ·SiO_2的存在对副产物及其形成机制的影响第74-79页
     ·副产物的形貌及组成第74-76页
     ·副产物的形成探讨第76-77页
     ·SiC晶体长大的理论探讨第77-79页
   ·SiO_2杂质对SiC烧成工艺的影响第7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9-81页
第4章 聚合物浸渍-裂解法与再结晶结合制备高密度RSiC研究第81-103页
   ·引言第81-83页
   ·实验第83-85页
     ·原料第84页
     ·工艺过程第84-85页
     ·表征测试第85页
   ·PCS裂解过程、产物及碳杂质消除第85-89页
   ·PIP增密研究第89-97页
     ·PCS/Xylene溶液的PIP增密研究第89-92页
     ·SiC/PCS/xylene浆料的PIP增密研究第92-96页
     ·PIP增密RSiC的不足第96-97页
   ·再结晶与PIP-再结晶循环对RSiC致密化及性能的影响第97-102页
     ·再结晶与PIP-再结晶循环对RSiC显微结构及致密度的影响第97-100页
     ·再结晶与PIP-再结晶循环对RSiC性能的影响第100-10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2-103页
第5章 熔渗法制备RSiC-MoSi_2三维互穿复合材料第103-122页
   ·引言第103-106页
   ·实验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原料第106页
     ·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表征测试第107页
   ·RSiC-MoSi_2复合材料的组成、显微结构形成及性能研究第107-118页
     ·熔渗温度对复合材料相组成的影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·RSiC-MoSi_2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形成分析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·RSiC-MoSi_2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研究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·熔渗处理对材料热膨胀的影响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·RSiC-MoSi_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熔渗对材料电阻率的影响第117-118页
   ·RSiC-MoSi_2材料的改进设计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·升温制度的改变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·优化SiC粒径组成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待研究的问题第120-12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1-122页
结论与展望第122-124页
 结论第122-123页
 展望第123-124页
参考文献第124-137页
致谢第137-138页
附录A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8页

论文共1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灵敏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在芽孢杆菌检测中的应用
下一篇:低维纳米结构中的热输运与热电性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