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2-16页 |
·国际背景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背景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6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结构安排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文献述评 | 第20-25页 |
·国外文献述评 | 第20-21页 |
·理论模型及其应用文献综述 | 第20-21页 |
·汇率波动文献综述 | 第21页 |
·文献评论 | 第21页 |
·国内文献述评 | 第21-25页 |
·理论模型及其应用文献综述 | 第21-22页 |
·汇率波动文献综述 | 第22-23页 |
·文献评论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实际汇率波动的理论模型与假设 | 第25-30页 |
·本文研究的理论假设 | 第25-26页 |
·实际汇率绝对波动的理论模型 | 第26-28页 |
·ARCH-M 模型的演进 | 第26-27页 |
·ARCH-M 模型的改进 | 第27-28页 |
·实际汇率相对波动的理论模型 | 第28-30页 |
·ARIMA(p,n,q)理论阐述 | 第28-29页 |
·ARIMA(p,n,q)模型的改进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实际汇率绝对波动的时序特征计量检验 | 第30-46页 |
·数据及其说明 | 第30-32页 |
·模型的建立过程 | 第32-35页 |
·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| 第35-36页 |
·自相关检验 | 第35-36页 |
·异方差检验 | 第36页 |
·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阐释、参数取舍与符号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模型参数的理论经济意义阐释 | 第36-37页 |
·模型参数的取舍分析 | 第37页 |
·模型待估参数的符号分析 | 第37页 |
·改进 GARCH-M 实证模型揭示的经济特征 | 第37-42页 |
·我国汇率形成体制具有较强的内在稳定器功能 | 第37-38页 |
·汇改后汇率波动的稳定性略有提高 | 第38页 |
·汇率波动的成因是风险方差波动和上期汇率波动 | 第38-39页 |
·汇率波动具有路径依赖性和时滞连带性 | 第39-41页 |
·风险方差波动具有交叉叠进传递性和扩大效应 | 第41页 |
·新息冲击具有 2 期记忆和相向时滞效应且对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弱 | 第41-42页 |
·利率变动具有时滞性且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十分微弱 | 第42页 |
·改进 GARCH-M 实证模型的实际应用 | 第42-43页 |
·稳定汇率与控制汇率波动互为前提 | 第42-43页 |
·稳定经济基本面是维持汇率稳定的重中之重 | 第43页 |
·预防和管理新息冲击是保证汇率稳定的客观要求 | 第43页 |
·改进 GARCH-M 实证模型所蕴含的传导机制 | 第43-46页 |
·传统理论下利率―汇率的传导机制 | 第43-44页 |
·改进 GARCH-M 模型下利率―汇率的传导机制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实际汇率相对波动的时序特征计量检验 | 第46-55页 |
·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| 第46页 |
·模型的建立过程 | 第46-49页 |
·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| 第49-50页 |
·基于多项式根的检验 | 第49-50页 |
·异方差稳定性检验 | 第50页 |
·T-ARIMA 实证模型揭示的经济特征 | 第50-53页 |
·实际汇率增长率具有逆时间趋势性 | 第50-51页 |
·实际汇率增长率具有相对较弱的内在稳定器功能 | 第51页 |
·新息冲击具有 2 期时滞性,呈正“V 字型”整体扩大汇率增长率 | 第51-52页 |
·新息冲击是影响实际汇率相对波动幅度的主因 | 第52页 |
·“四性”体现出实际汇率增长率的时序特征 | 第52-53页 |
·T-ARIMA 实证模型对宏观调控的现实启示 | 第53页 |
·实际汇率绝对、相对波动的时序特征比较分析 | 第53-55页 |
第六章 结论、创新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55页 |
·主要创新 | 第55-56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附录 A:研究成果与奖励 | 第60-61页 |
一、学术论文 | 第60页 |
二、已获奖励 | 第60页 |
三、工作论文 | 第60-61页 |
附录B:研究的相关数据 | 第61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