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2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研究目标 | 第11页 |
| 三、研究的内容 | 第11页 |
| 四、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| 第11页 |
| 五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| 一、胰腺癌的流行病学 | 第12页 |
| 二、胰腺癌发病机理 | 第12-13页 |
| 三、胰腺癌治疗药物 | 第13-14页 |
| 四、高通量筛选技术在药物发现中的作用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14-16页 |
| (一) 药靶 | 第14-15页 |
| (二) 药物库 | 第15页 |
| (三) 筛选模型 | 第15-16页 |
| 五、天然化合物在现代药物发现中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六、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8-2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8-20页 |
| ·细胞 | 第18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18-19页 |
| ·主要设备 | 第19-20页 |
| ·方法 | 第20-25页 |
| ·原代培养小鼠脾细胞制备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PANC-1、BxPC3、HPAC和COS-7(monkey non-tumorigenic)细胞培养方法 | 第21页 |
| ·细胞活力测定方法 | 第21页 |
| ·活/死细胞分析(Live/Dead assay)方法 | 第21页 |
| ·Annexin V-FITC/PI双染法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测定核固缩和染色质片段化方法 | 第22页 |
| ·细胞周期测定方法 | 第22页 |
| ·细胞活性氧(Reactive Oxygen Species,ROS)测定方法 | 第22页 |
| ·线粒体膜脂过氧化测定方法 | 第22页 |
| ·线粒体膜电位(MMP)测定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免疫印迹测定方法 | 第23页 |
| ·体内活性分析方法 | 第23页 |
| ·血清分子标记物分析方法 | 第23页 |
| ·统计学分析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活性引导下的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章 结果 | 第25-44页 |
| ·高效、低毒抗胰腺癌PANC-1细胞天然化合物的筛选 | 第25-28页 |
| ·高效、低毒抗胰腺癌PANC-1细胞活性物质的确定原则 | 第25-26页 |
| ·抗胰腺癌PANC-1细胞天然活性组分的筛选 | 第26页 |
| ·活性引导下的抗胰腺癌PANC-1细胞化合物分离 | 第26-28页 |
| ·抗胰腺癌PANC-1细胞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分析 | 第28-44页 |
| ·紫花牡荆素对胰腺癌PANC-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理分析 | 第28-33页 |
| ·异土木香内酯对胰腺癌PANC-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理分析 | 第33-44页 |
| 第四章 讨论 | 第44-47页 |
| 一、紫花牡荆素对胰腺癌细胞PANC-1的抑制作用和分子机理 | 第44页 |
| 二、异土木香内酯对胰腺癌细胞PANC-1的抑制作用和分子机理 | 第44-46页 |
| 三、多靶点联合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 | 第46-47页 |
|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5页 |
| 英文缩写词 | 第55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-57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