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8-14页 |
·国内研究成果 | 第8-11页 |
·国外研究成果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·本文的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·本文的实践意义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概述 | 第16-21页 |
·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的兴起及概念 | 第16-17页 |
·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在我国的兴起 | 第16页 |
·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·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 | 第17-19页 |
·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| 第17-18页 |
·培养内容的实用性 | 第18页 |
·培养过程的协作性 | 第18页 |
·就业途径的便捷性 | 第18-19页 |
·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的意义 | 第19-21页 |
·参与各方的共同受益 | 第19-20页 |
·深化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| 第20页 |
·体现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律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的实施流程 | 第21-24页 |
·确立“订单”合作企业 | 第21页 |
·构建全覆盖、范围广的产学结合信息咨询网络,促进信息交流 | 第21-22页 |
·签订订单协议 | 第22页 |
·组织和实施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 | 第22-23页 |
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,拟定人才培养方案 | 第22页 |
·培养方案的细化和贯彻实施 | 第22-23页 |
·按照订单协议安排毕业生就业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| 第24-30页 |
·校企双方积极性不等 | 第24-25页 |
·培养合同的不规范性 | 第25页 |
·订单数量的难以协调 | 第25-26页 |
·高职院校开展“订单式”培养的基本条件不达标 | 第26页 |
·可能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、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| 第26-28页 |
·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 | 第26-27页 |
·容易阻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| 第27-28页 |
·容易受参与各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学校方面 | 第28页 |
·企业方面 | 第28-29页 |
·政府的积极倡导与国家现实的措施不对称 | 第29-30页 |
第五章 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的完善方案 | 第30-39页 |
·多管齐下,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| 第30-31页 |
·健全规范培养合同的法律规制 | 第31页 |
·组建职教集团,以岗位群的需求来调合订单量 | 第31-32页 |
·高职院校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 . | 第32-34页 |
·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| 第32-33页 |
·完善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 | 第33-34页 |
·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| 第34-35页 |
·建立培养对象的选拔和监督、淘汰机制 | 第35-36页 |
·合理选拔订单学生 | 第35页 |
·实质性合作的考核方式 | 第35-36页 |
·末位淘汰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| 第36页 |
·学历证书+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体系 | 第36页 |
·建立对订单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 | 第36-37页 |
·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有机结合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