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2页 |
| 插图清单 | 第12-13页 |
| 表格清单 | 第13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14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4-21页 |
| ·深度氧化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| 第15-16页 |
| ·作用机理 | 第15页 |
| ·工艺的优点 | 第15-16页 |
| ·臭氧紫外(O_3/UV)联合工艺 | 第16-18页 |
| ·原理 | 第17页 |
| ·应用 | 第17-18页 |
| ·VUV灯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| ·原理 | 第18页 |
| ·应用 | 第18-19页 |
| ·臭氧处理二级出水 | 第19-21页 |
| ·臭氧处理二级出水反应机理 | 第19-21页 |
| ·臭氧与其他单元的联合工艺 | 第21-22页 |
| ·臭氧与生化法 | 第21页 |
| ·臭氧与絮凝处理工艺 | 第21-22页 |
| ·臭氧与膜处理工艺 | 第22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24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·臭氧投加量的实际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水中臭氧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臭氧紫外处理二级出水的研究 | 第26-33页 |
| ·UV、VUV、O_3、O_3/UV、O_3/VUV五种工艺处理结果的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单独O_3对COD降解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| ·单独UV/VUV对COD降解的影响 | 第27页 |
| ·O_3/UV、O_3/VUV对COD降解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不同反应条件对O_3/UV降解COD的影响 | 第28-32页 |
| ·pH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| ·进水的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臭氧投加速率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·结论 | 第32-33页 |
| 第四章 臭氧紫外协同机理的初步研究 | 第33-43页 |
| ·二级出水臭氧氧化的传质 | 第33-35页 |
| ·传质理论 | 第33页 |
| ·传质系数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| ·化学吸收增强因子 | 第34-35页 |
| ·羟基自由基抑制实验 | 第35-38页 |
| ·碳酸钠初步实验 | 第35-37页 |
| ·溶解臭氧的变化 | 第37-38页 |
| ·铁离子催化紫外臭氧工艺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| 第38-41页 |
| ·催化剂Fe~(2+)投加量对COD_(Cr)的降解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·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Fe~(2+)和Fe~(3+)的浓度变化 | 第40-41页 |
| ·结论 | 第41-43页 |
| 第五章 紫外臭氧协同工艺的优化 | 第43-53页 |
| ·臭氧在水体中溶解机理的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条件 | 第43页 |
| ·溶解臭氧出现时间点 | 第43-44页 |
| ·紫外臭氧协同工艺的优化方案的分析 | 第44-48页 |
| ·紫外灯作用时间点的确定 | 第44-47页 |
| ·紫外灯作用时长的确定 | 第47-48页 |
| ·臭氧投加速率对O_3/UV工艺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| ·持续投加 | 第48-51页 |
| ·臭氧不同投加速率的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53-55页 |
| ·结论 | 第53页 |
| ·建议 | 第53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