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缩略词表 | 第5-9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9-30页 |
1.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| 第9-12页 |
·分类地位 | 第9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9-10页 |
·血清型 | 第10页 |
·毒力基因与致病因子 | 第10-12页 |
2. 病原细菌毒力基因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2-24页 |
·生物化学方法 | 第13页 |
·遗传学方法 | 第13-20页 |
·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(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zation,SSH) | 第20-21页 |
·选择性捕获转录序列(selective capture of transcribed sequences,SCOTS) | 第21-22页 |
·体内诱导抗原(in vivo induced antigen technology,IVIAT) | 第22-24页 |
展望 | 第2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4-30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| 第30-57页 |
第一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转座子突变库的构建 | 第30-39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0-32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30-31页 |
·培养基 | 第31页 |
·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| 第31页 |
·试剂与器材 | 第31-32页 |
·PCR引物 | 第32页 |
2 试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鸭疫里默氏杆菌CH3和大肠杆菌BW19851的复苏与培养 | 第32页 |
·鸭疫里默氏杆菌CH3的药敏试验 | 第32-33页 |
·结合转导 | 第33页 |
·突变体的鉴定 | 第33-34页 |
·Erm~+Kan~+双抗初筛选 | 第33页 |
·双重PCR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·突变体库的保存 | 第34页 |
3 结果和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鸭疫里默氏杆菌CH3的药敏试验结果 | 第34-35页 |
·结合转导前供受体菌的培养 | 第35页 |
·结合转导及突变体的鉴定 | 第35-36页 |
4 讨论 | 第36-38页 |
·作为受体菌鸭疫里默氏杆菌菌种的选择 | 第36页 |
·结合转导前细菌的培养方式及生长状态 | 第36-37页 |
·Mg~(2+)、温度、时间对结合转导的影响 | 第37页 |
·供受体菌菌数及比例 | 第37页 |
·用于筛选突变株的抗生素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
第二章 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| 第39-57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9-41页 |
·筛选对象 | 第39页 |
·试剂与器材 | 第39-41页 |
·试剂 | 第39-41页 |
·器材 | 第41页 |
·PCR引物 | 第4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1-48页 |
·生物被膜减少株的筛选 | 第41-42页 |
·生物被膜减少株插入序列的鉴定 | 第42-44页 |
·Southern blot分析Tn-X的插入 | 第44-48页 |
·五株突变株的形态特性观察及生长曲线测定 | 第48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48-54页 |
·筛选突变株生物被膜减少株的鉴定结果 | 第48-50页 |
·生物被膜减少株插入序列的鉴定结果 | 第50-51页 |
·Southern blot分析Tn-X的插入结果 | 第51-53页 |
·五株突变株的形态特性观察及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| 第53-54页 |
4 讨论 | 第54-5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
全文总结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