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6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学 | 第9-10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| 第10-11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| 第10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的分型 | 第11-12页 |
·血清型分型 | 第11页 |
·基因分型 | 第11-12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| 第12-13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断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病原学诊断 | 第13-14页 |
·血清学诊断 | 第14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制 | 第14-15页 |
·双向电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| 第15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2.1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双向电泳方法建立 | 第16-31页 |
·材料 | 第16-18页 |
·菌种 | 第16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16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16页 |
·主要溶液及配制 | 第16-18页 |
·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HS0165外膜蛋白的提取 | 第18-19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HS0165外膜蛋白双向电泳方法建立 | 第19-20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Western blotting分析 | 第20-21页 |
·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质谱分析 | 第21页 |
·结果 | 第21-29页 |
·外膜蛋白样品裂解液配方的优化 | 第21-22页 |
·外膜蛋白上样量的优化 | 第22-24页 |
·等电聚焦时间的优化 | 第24-26页 |
·双向电泳四次重复测试结果 | 第26页 |
·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| 第26-27页 |
·质谱分析结果 | 第27-29页 |
·讨论 | 第29页 |
·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HS1065外膜蛋白P2、PLP4、D15、NQRA、RPSB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| 第31-50页 |
·材料 | 第31-33页 |
·菌株、质粒 | 第31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1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31页 |
·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| 第31-32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32-33页 |
·方法 | 第33-41页 |
·结果 | 第41-48页 |
·P2、nqrA、PIp4、rpsB、D15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双酶切鉴定 | 第41页 |
·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41-43页 |
·重组蛋白的westenr blotting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免疫小鼠血清抗体变化情况 | 第44-45页 |
·半数致死量(LD50)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·攻毒试验 | 第46-47页 |
·包被蛋白的初选 | 第47-48页 |
·讨论 | 第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ELISA方法建立 | 第50-58页 |
·材料 | 第50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50页 |
·菌株与血清 | 第50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50页 |
·方法 | 第50-53页 |
·包被抗原-重组蛋白的制备 | 第50页 |
·ELISA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| 第50页 |
·ELISA操作程序 | 第50-51页 |
·抗原包被的最佳浓度与一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| 第51-52页 |
·最适封闭液的确定 | 第52页 |
·被检血清作用时间的优化 | 第52页 |
·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酶标二抗作用时间的优化 | 第52页 |
·底物显色时间的优化 | 第52页 |
·cut-off值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·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(交叉反应)测试 | 第53页 |
·间接ELISA方法的敏感性试验 | 第53页 |
·临床样品试验 | 第53页 |
·结果 | 第53-56页 |
·抗原包被浓度与被检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·最佳封闭液与最佳封闭时间的确定 | 第54页 |
·一抗最佳作用时间的优化 | 第54页 |
·酶标二抗(辣根标记的山羊抗猪IgG)工作时间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·TMB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| 第55页 |
·间接ELISA临界值(Cut off值)的确定 | 第55页 |
·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测试 | 第55-56页 |
·间接ELISA方法的敏感性测试 | 第56页 |
·临床血清试验结果 | 第56页 |
·讨论 | 第56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