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8页 |
Contents | 第8-12页 |
摘要 | 第12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6页 |
·选题缘起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·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认定: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 | 第18-25页 |
·国内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8-22页 |
·国外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| 第22-24页 |
·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| 第24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概念、价值与必要性 | 第26-43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概念 | 第26-33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概念 | 第26-31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概念 | 第31-33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价值与必要性 | 第33-41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价值 | 第33-38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必要性 | 第38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现状、经验与启示 | 第43-60页 |
·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典型案例介绍 | 第43-45页 |
·杜克大学 Fuqua 商学院 MBA 舞弊案 | 第43-44页 |
·普林斯顿大学 Napolitano 剽窃案 | 第44-45页 |
·案例总结 | 第45页 |
·美国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概况 | 第45-52页 |
·政府及学术共同体层面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认定 | 第46-47页 |
·高校内部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认定 | 第47-52页 |
·司法层面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认定 | 第52页 |
·对于美国有关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评价 | 第52-57页 |
·美国有关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成功经验 | 第52-56页 |
·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存在的不足 | 第56-57页 |
·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对我国的启示 | 第57-59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推崇多元共治 | 第57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立足研究生,关注其身份性和主体性 | 第57-58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强调过程,重视程序正义和权利保护 | 第58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| 第60-75页 |
·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案例例举 | 第60-63页 |
·东北财经大学袁新硕士论文抄袭案 | 第60-61页 |
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伦论文抄袭案 | 第61-62页 |
·“双胞胎”论文抄袭案 | 第62-63页 |
·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主要问题分析 | 第63-74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标准模糊 | 第63-65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主体单一 | 第65-68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程序缺失 | 第68-69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方式落后 | 第69-70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结果乏力 | 第70-71页 |
·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环境恶化 | 第71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若干建议 | 第75-83页 |
·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的基本原则 | 第75-77页 |
·立足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 | 第75页 |
·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| 第75-76页 |
·依靠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持 | 第76页 |
·追求认定制度的内化自律 | 第76-77页 |
·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的若干建议 | 第77-82页 |
·构建系统明确且具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体系 | 第77页 |
·形成以高校为主多元共治的认定主体结构 | 第77-79页 |
·实施以程序正义和权利保护为内容的认定程序 | 第79页 |
·创新并推广行之有效的认定措施 | 第79-80页 |
·推行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认定结果 | 第80-81页 |
·培养诚信公平且积极有序的认定环境 | 第81-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结束语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0页 |
附录:杜克大学 Fuqua 商学院关于荣誉规则的政策 | 第90-9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